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夏季經常受到颱風及暴雨侵襲。黑色暴雨警告(簡稱「黑雨」)是香港暴雨警告系統中的最高級別,代表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計會有每小時超過 70 毫米的豪雨,對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安排構成重大影響。勞工處制定了《惡劣天氣及「極端情況」下工作守則》,旨在提供清晰的指引,保障僱員在惡劣天氣下的安全與權益,同時協助僱主制定合理的應變措施。本文將深入探討黑雨警告生效時的工作安排,涵蓋返工規定、戶內外工作的安全措施,以及勞資雙方應如何協商制定彈性工作安排,以助讀者全面了解相關政策及實務操作。
當黑雨警告生效時,返工安排是許多僱員及僱主關心的首要問題。根據勞工處的指引,如黑雨警告在正常上班時間開始前已生效,一般情況下,僱主不應要求非必要人員返回工作地點上班。這項規定的主要考量是基於安全因素。黑雨通常伴隨著交通受阻、水浸、山泥傾瀉等自然災害,通勤風險大增。強制要求員工在惡劣天氣下上班,可能對他們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然而,對於一些提供必要服務的行業或崗位,例如醫療、緊急維修等,員工可能需要堅守崗位。在這種情況下,僱主應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例如提供交通工具、安全裝備等,並確保員工了解應急措施。此外,僱主應考慮員工的居住地點及交通狀況,彈性處理個別員工的返工安排。例如,居住在偏遠地區或交通嚴重受阻地區的員工,可獲准延遲上班或在家工作。對於因天氣惡劣而未能準時上班的員工,僱主應給予理解,不應無故扣薪或作出紀律處分。建立互相體諒、互助互愛的職場文化,有助於企業在惡劣天氣下保持穩定運作。
在黑雨期間,戶內及戶外工作的安全措施存在顯著差異。對於在室內工作的員工,雖然他們相對安全,但仍需留意周遭環境,確保辦公室沒有漏水、停電等安全隱患。僱主應定期檢查辦公室的電力系統、排水系統等,並準備應急照明設備及防洪物資。此外,僱主應提醒員工留意窗外情況,避免靠近窗戶,以防強風吹襲導致玻璃破碎。對於需要在戶外工作的員工,風險則明顯增加。勞工處的指引明確指出,當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時,僱主應盡快暫停所有戶外作業,並安排員工前往安全地點暫避。這些安全地點可以是室內場所、地勢較高的位置,或設有防洪設施的建築物。僱主應為戶外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安全裝備,例如雨衣、雨鞋、安全帽等,並確保他們熟悉應急程序及逃生路線。在暴雨期間,戶外工作人員應避免靠近河流、山坡等危險區域,以防發生意外。對於需要駕駛車輛的員工,僱主應提醒他們小心駕駛,減速慢行,避免駛入積水區域。在惡劣天氣下,僱主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安排,確保員工的安全。
勞資雙方共同制定合理且彈性的惡劣天氣下工作制度至關重要。這不僅可以保障員工的權益,也能提升企業的應變能力。僱主應與員工充分溝通,了解他們的顧慮及需求,並將其納入工作制度中。工作制度應明確規定在不同級別的暴雨警告下,員工的返工安排、工作內容、安全措施等。例如,可以規定在黑雨警告生效期間,除必要人員外,其他員工可在家工作或休假。此外,工作制度應涵蓋提早下班、復工等細節。例如,可以規定在暴雨警告取消後,給予員工一段合理的交通緩衝時間,再要求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在制定工作制度時,應充分考慮個別員工的特殊情況,例如孕婦、殘疾人士等。對於這些員工,僱主應給予額外的關懷及協助,例如允許他們延遲上班、提早下班,或提供交通接送服務。此外,僱主應定期檢討及更新工作制度,確保其符合最新的法規及實際情況。透過勞資雙方的共同努力,可以建立一套既保障員工安全,又兼顧企業運作的惡劣天氣下工作制度。
總而言之,黑雨警告下的工作安排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員工安全、企業運作、法規遵循等。勞工處的指引為僱主及僱員提供了明確的參考,但具體的實施仍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企業應加強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應急機制,並與員工保持密切溝通,共同應對挑戰。同時,政府也應持續完善相關法規及指引,提供更多的資源及支持,以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及財產安全。唯有透過政府、企業及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惡劣天氣下保持社會的穩定及繁榮。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3] www.info.gov.hk
[4] www.i-cable.com
[5] www.tkww.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