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使得提升防汛抗澇能力成為各地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香港與內地在防汛抗澇領域各有千秋,若能取長補短、互鑒合作,不僅能有效提升整體應對能力,也能為區域安全穩定提供堅實的保障。本文將探討香港與內地如何在經驗、技術及管理模式上互相借鑒,共同強化防汛抗澇的本領。
內地經驗:實戰與組織的基石
內地在防汛救災方面累積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並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機制。以2025年夏季北京等地遭遇的強降雨引發的嚴重洪澇災害為例,北京密雲區因暴雨導致至少30人不幸罹難,多處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面對如此嚴峻的災情,中央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搜救工作,並果斷轉移安置受威脅群眾,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這充分展現了內地在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時,所擁有的成熟應急響應體系和資源調配能力。除了高效的應急響應,內地也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例如加強數據共享和預警系統建設,旨在提高風險監測的準確性與預警效率。通過數據共享,不同地區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水情、雨情等關鍵資訊,從而做出更精準的決策。預警系統的建設則能讓相關部門提前預知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有更多時間做好應對準備,及時疏散民眾,減少損失。
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搶險救援的速度,更有效地保障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內地在防汛抗澇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在組織動員和基層應急響應方面的能力,值得香港學習和借鑒。
香港優勢:精細化管理與社區動員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現代化都市,在城市排水、防洪基建以及社區動員方面擁有獨特優勢。由於土地資源有限且人口高度密集,香港長期以來注重精細化管理與高效運營。例如,香港擁有完善的排水系統設計,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排除大量積水,降低城市內澇風險。此外,香港還建立了多層次的風險評估機制,能夠全面評估各種潛在的自然災害風險,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更重要的是,香港非常重視公眾教育宣傳工作,不斷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透過各種渠道,如電視、廣播、網絡等,香港政府向市民普及防災知識,提高市民在面對突發情況時的自救互救能力。在面對颱風等極端天氣時,香港政府能迅速啟動分級響應措施,協調各部門資源,有效減少城市淹水和交通癱瘓情況。
香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精細化和高效性,以及在社區動員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於提升整體防汛抗澇能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內地可以借鑒香港的靈活、高效和精準的城市治理經驗,進一步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合作互鑒:共築防汛抗澇網絡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自然災害呈現出跨地域、多樣化的趨勢,因此加強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共享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建立聯合監測平台,共享降雨、水位等重要數據,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同時,開展聯合演練,提高跨境協同救援效率,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展開救援工作。此外,推廣先進的排水技術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高城市整體的韌性,也是重要的合作方向。
例如,在排水技術方面,香港的經驗可以為內地城市提供參考;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雙方可以共同研究開發適合不同地區的應用方案。加強人才培養交流同樣至關重要。例如,組織媒體學子參訪江西,深入了解地方治理模式,促進知識傳播與文化融合,這不僅能提升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養,也能增進他們對內地發展情況的了解。
透過持續深化合作,不僅可以彌補彼此的短板,更能形成更全面、更科學、更高效的一體化防汛抗澇網絡。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防汛能力,也能為全國範圍內的防洪減災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綜上所述,「取長補短」的理念在香港與內地防汛抗澇領域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內地可以借助其主導的大規模組織協調力量和科技創新成果,提高防汛抗澇的整體效率;另一方面,香港可以分享其精細化管理、市民高度參與等方面的經驗,提升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在未來面臨更多挑戰之際,這種跨地域、多層次的合作模式將成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支柱,也彰顯了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範圍內深化融合發展的新方向。因此,各方需要持續推動政策支持、資源投入以及人才交流,使「取長補短」真正落到實處,不斷提升整體防洪減災水平,以應對日益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挑戰。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合作和創新,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資料來源:
[5] hk.crntt.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