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再現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

澳門基孔肯雅熱疫情分析:風險與應對

澳門近期出現基孔肯雅熱病例,引起社會關注。疫情的發展趨勢、傳播途徑、以及澳門政府的應對措施,都值得深入探討。

本地首例:疫情敲響警鐘

澳門出現首宗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患者為一名居住於黑沙環中街廣福安花園的34歲男性居民,工作地點為新城A區地盤。該病例與早前內地通報的新城A區地盤工作人員病例相關聯,證實為同一感染源頭。這意味著基孔肯雅熱病毒已在澳門本地傳播,疫情風險升高。

輸入病例:境外風險不容忽視

除了本地病例,澳門近期也錄得多宗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其中一例患者為48歲男性外地僱員,居住於澳門江沙路里10號兆晶大廈,工作地點為氹仔廣東大馬路濠尚第四座。另有病例顯示,患者曾前往菲律賓、佛山市順德區等地旅遊,返澳後確診。這些輸入病例表明,境外疫情對澳門構成持續威脅,需要加強口岸檢疫和境外旅遊提醒。

傳播途徑:蚊媒傳播是關鍵

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傳播。這些蚊子在澳門廣泛存在,尤其是在4月至10月蚊蟲活動高峰期,傳播風險更高。因此,控制蚊蟲孳生是預防基孔肯雅熱的重要手段。

症狀與預防:認識疾病,及早防範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為2至12天,主要症狀包括發熱、嚴重關節痛、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雖然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持續數周至數月,影響生活質量。目前沒有預防疫苗,因此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預防措施包括:

  • 清除積水: 定期清除工作地點和家居周圍環境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
  • 防蚊措施: 外出時穿著長袖衣褲,使用驅蚊劑, дома裝置紗窗紗門。
  • 旅遊提醒: 前往東南亞或疾病流行地區時,更要加強防蚊措施。

政府應對:多管齊下,嚴防疫情

澳門衛生局高度重視基孔肯雅熱疫情,採取多項措施應對:

  • 加強監測: 密切監測疫情發展,及時發現和處理病例。
  • 口岸檢疫: 加強口岸檢疫,對來自疫區的人員進行健康檢查。
  • 滅蚊行動: 在病例居住和活動地點附近進行滅蚊,控制蚊蟲數量。
  • 公眾宣傳: 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識。
  • 醫療合作: 與醫療業界合作,加強對基孔肯雅熱的診斷和治療能力。

風險評估:不可輕忽,但不必恐慌

基孔肯雅熱疫情對澳門構成一定風險,尤其是在蚊蟲活動高峰期。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基孔肯雅熱並非致命疾病,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更重要的是,通過積極的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因此,面對疫情,我們既要保持警惕,認真應對,也要避免過度恐慌。

長期防控:建立常態化機制

基孔肯雅熱疫情的出現,提醒我們必須建立常態化的蚊媒傳播疾病防控機制。這包括:

  • 完善監測系統: 建立靈敏的疫情監測系統,及早發現和預警。
  • 加強部門協作: 衛生、市政、環境等部門加強協作,共同開展滅蚊工作。
  • 全民參與: 鼓勵全民參與,共同營造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
  • 國際合作: 加強與鄰近地區的疫情信息交流和防控合作。

總結:攜手應對,守護健康

基孔肯雅熱疫情是澳門面臨的一項公共衛生挑戰。通過政府、醫療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及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我們有信心戰勝疫情,守護澳門的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