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了應對近年來出現的「考試移民」現象,政府宣布修訂人才子女申請本地資助大學的「本地生」資格定義,這項變革無疑對高才子女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規定明確要求持受養人簽證入境且未滿18歲的學生,必須在申請資助課程前已連續居港滿兩年,才能享有與本地生同等的政府學費資助及競爭資助學額的權利。此舉旨在平衡吸引優秀人才與保障本地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新規定的背景、具體條件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香港積極推行多項人才引進計劃,如優才計劃和高端人才通行證,吸引了眾多外籍專業人士及其家庭來港發展。這些人才的子女通常透過受養人簽證在港升學。然而,過去對「本地生」資格的認定相對寬鬆,只要首次獲得入境文件時未滿18歲,即可被視為本地生。這使得一些家庭利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途徑,讓未曾長期居港的子女以低廉學費報讀資助大學,從而引發了所謂的「考試移民」問題。這種現象不僅佔用了本地學生的教育資源,也對香港的教育公平性產生了負面影響。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香港教育局於2025年7月底公布了修訂方案,並計劃自2028/29學年起正式實施。新規定明確要求受養人簽證持有人必須在申請開課日前已連續居住香港不少於兩年。這項修訂旨在堵塞利用短期赴港參加DSE考試而取得低價公帑支持的途徑,確保教育資源能夠真正惠及長期在港居住和接受教育的學生。
要符合升讀專上院校資助課程的「本地生」資格,新規定了三個主要條件。首先,學生必須持有受養人簽證,並且首次獲發該簽證時未滿18歲。其次,學生在申請修讀課程開首日前,必須已連續居住香港至少兩年。第三,符合以上條件的學生可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以DSE成績競逐資助名額,同時享有與其他本地學生相同的政府補貼。這意味著,只有在香港長期居住並接受教育的學生,才能夠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教育資助。
若學生不符合兩年的居港時間限制,即使被院校錄取,也只能以自費身份就讀,無法獲得任何政府補貼。更重要的是,這些自費學生的名額不會計入院校的官方資助數目中,這有效地避免了「考試移民」佔用本地學生的教育資源。值得注意的是,新規也考慮到了一部分學生的特殊情況。一旦學生入讀後達到兩年的居留要求,其身份可以轉回享用「本地生」待遇,包括減免部分或全部學費。這一安排旨在確保公平性的同時,也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彈性。
此政策調整將帶來多重影響。一方面,它有效地堵塞了利用短期赴港參加DSE考試而取得低價公帑支持的途徑,有利於維護教育公平和公共財政的穩健。通過提高「本地生」的門檻,政府可以確保公共教育資源能夠優先用於支持在香港長期居住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從而提升本地學生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新規定也促使相關家庭提前規劃孩子長期在港生活和接受教育,而非僅作短暫停留應付考試需求。這有助於促進這些家庭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並為香港的發展做出更長期的貢獻。此外,此舉可能令部分高才子女家庭面臨更嚴格的人口流動限制,需要更早安排孩子隨父母一同長期落戶香港,以免失去優惠資格。
大量新增的人才子女若能真正融入社區並完成完整中小學階段教育,有望提升整體社會文化融合度及人才質素,但也對現行基建、師資及住宿等提出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政府需要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投入,提升師資力量,並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優質的教育。
總而言之,香港最新收緊高才子女生為「本地生」資格標準,是針對近年因寬鬆政策導致的不公平現象所做出的理性調整。這不僅強化了對公共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監管,也促進了制度透明度與公平性。在全球競爭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此舉兼顧吸納優秀外籍專業人士與保障本地居民利益,是一種平衡各方訴求的重要嘗試。
展望未來,高質素的人才培育仍需配合完善配套措施,如增加跨境合作、提升教研水平以及改善生活環境,以確保這些改變能夠真正惠及社會各界並推動城市長遠發展。香港需要繼續優化其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並為所有學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才能在全球人才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與各界的溝通,聽取不同意見,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以確保其能夠真正實現預期的目標。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3] www.163.com
[4] www.hk01.com
[5] news.mingpa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