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現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環境局加強滅蚊」

基孔肯雅熱:香港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近期,基孔肯雅熱在全球範圍內再度引起關注,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出現病例增多的情況下,香港也面臨著越來越高的輸入風險。那麼,基孔肯雅熱究竟是什麼?香港又該如何應對這一潛在的公共衛生威脅?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這個拗口的名字源自非洲土語,意為「彎腰駝背」,生動地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蜷縮的姿態。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包括埃及伊蚊、白紋伊蚊等。

基孔肯雅熱的症狀與傳播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後,潛伏期通常為2至12天。患者主要症狀包括:

  • 突發性發燒
  • 關節劇痛,尤其是手、腳等小關節
  • 皮疹
  • 頭痛
  • 肌肉疼痛

雖然基孔肯雅熱的症狀與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蚊媒疾病相似,但關節劇痛是其主要特徵。多數患者的症狀在數天至數週內緩解,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熱不會直接「人傳人」,而是通過蚊子叮咬感染者後,再叮咬其他人,從而傳播病毒。

香港的疫情風險

雖然香港自2020年以來沒有錄得確診基孔肯雅熱的個案,但由於全球疫情蔓延以及香港與內地、澳門等地人員往來頻繁,香港面臨的輸入風險一直存在。近期,廣東佛山等地爆發基孔肯雅熱疫情,澳門也出現輸入個案,更增加了香港的防控壓力。

香港首宗輸入個案:敲響警鐘

今年8月初,香港錄得首宗由外地輸入的基孔肯雅熱個案,患者為一名曾到佛山旅遊的12歲男童。這一案例無疑為香港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嚴防基孔肯雅熱在香港蔓延。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指出,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能力較登革熱強,加上港人熱衷旅遊,香港出現輸入個案的風險高,或會出現局部本地傳播。

香港的應對策略

面對基孔肯雅熱的潛在威脅,香港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正積極採取多項應對措施:

加強口岸防控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加強口岸防控,對入境旅客進行健康監測,並在口岸張貼宣傳海報,提醒旅客注意防蚊措施。

提升檢測能力

衛生防護中心提升檢測能力,為香港公立及私家醫院的基孔肯雅熱懷疑病例進行檢測,並聯同醫院管理局進一步提升本地檢測能力,確保一旦出現暴發,懷疑個案可盡快進行化驗。

加強滅蚊工作

環境及生態局及食物環境衛生署加強滅蚊工作,清除積水,噴灑滅蚊劑,以減少蚊子滋生。

公眾教育與宣傳

衛生防護中心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傳,提高市民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提醒市民採取防蚊措施,並在出現疑似症狀時及時就醫。衛生署還將舉辦網上講座,由醫生講解基孔肯雅熱的預防方法。

區域合作

香港衛生署加強與廣東、澳門等地的聯防聯控,共同應對蚊傳疾病的威脅。

市民如何自保?

除了政府的努力,市民也應積極參與到防控工作中來,採取以下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

預防蚊叮咬

  • 穿著淺色長袖衫褲,避免在蚊子活動高峰期(早上7時至9時和下午5時至7時)到蚊子多的地方活動。
  • 在外露的皮膚上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
  • 在睡覺時使用蚊帳或安裝蚊網。

清除積水

  • 定期檢查及清理家居及周圍環境的積水,包括花盆底碟、空罐、廢棄輪胎等。
  • 保持排水渠暢通。

注意個人衛生

  • 保持家居清潔衛生。
  • 如有發燒、關節痛、皮疹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

總結:攜手防蚊,保障健康

基孔肯雅熱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我們提高警惕,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特區政府的積極應對、專業醫療團隊的努力以及市民的自覺參與,是我們戰勝基孔肯雅熱的堅實保障。讓我們攜手防蚊,共同守護香港的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