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香港面臨的風險與應對
基孔肯雅熱在全球蔓延,香港拉響警報
基孔肯雅熱近期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在鄰近地區,呈現病例激增的趨勢,這使得香港面臨的輸入個案風險顯著增高。尤其是在暑假期間,市民出遊頻繁,更增加了病毒傳入的機會。世界各地已有超過110個國家或地區曾出現基孔肯雅熱個案,疫情蔓延之廣,不容忽視。
何謂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皮疹、關節和肌肉疼痛。儘管症狀與登革熱等疾病相似,但其對關節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甚至導致慢性關節疼痛。
香港的易感性:伊蚊與免疫力
香港雖然沒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主要媒介蚊種——埃及伊蚊,但同樣可以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十分常見。更重要的是,專家指出,中國人群對基孔肯雅熱普遍缺乏基礎免疫力,這意味著一旦病毒傳入,更容易引起本地傳播甚至爆發。
政府的應急準備與防控措施
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香港特區政府已採取多項應急準備措施,旨在預防基孔肯雅熱的傳入和傳播:
- 加強口岸防控: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港口衛生科與深圳海關保持緊密聯繫,確保兩地口岸防控措施到位,並加強雙方在口岸的防控工作交流。
- 提升檢測能力: 為公立及私家醫院的基孔肯雅熱懷疑病例進行檢測,並聯同醫院管理局進一步提升本地檢測能力,確保一旦出現爆發,懷疑個案可盡快進行化驗。
- 加強監測與通報: 衛生防護中心密切關注全球及鄰近地區的疫情發展,並通過傳染病通報機制,及時掌握廣東省等地的疫情信息。同時,中心亦去信全港醫生和醫院,呼籲他們留意外遊回港的求診人士是否有基孔肯雅熱相關病徵。
- 實地視察與滅蚊: 衛生防護中心與食物環境衛生署緊密合作,實地視察有關地點並進行病媒調查及滅蚊工作,以降低蚊患風險。
- 公眾教育與宣傳: 通過網上講座等形式,向市民講解基孔肯雅熱的病徵、如何預防受感染、如何正確使用昆蟲驅避劑等,提高市民的防病意識。
個人防護:市民如何自保?
除了政府的努力,市民也應積極參與到防控工作中來,採取以下個人防護措施:
- 避免蚊叮: 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衫褲,使用含DEET的昆蟲驅避劑,並盡量避免在蚊蟲活動高峰期(清晨和傍晚)外出。
- 清除積水: 定期檢查住所及周圍環境,清除積水,防止蚊蟲滋生。
- 保持家居清潔: 保持家居清潔,減少蚊蟲藏匿之處。
- 外遊後注意: 從高風險地區返港後,應至少兩個星期內繼續使用蚊怕水,並密切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挑戰與展望:香港能否成功防堵基孔肯雅熱?
儘管香港已採取多項防控措施,但要成功防堵基孔肯雅熱,仍面臨一些挑戰:
- 氣候變化: 夏季高溫多雨的天氣有利於蚊蟲滋生,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
- 人口流動: 香港作為國際交通樞紐,人口流動頻繁,增加了病毒輸入的風險。
- 公眾意識: 提高公眾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和防範意識,需要持續的教育和宣傳。
面對挑戰,香港需要持續加強監測、防控和宣傳工作,同時也需要市民的積極配合,共同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守護香港的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