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協議:曙光乍現,挑戰猶存?
美中貿易戰自開打以來,牽動全球經濟神經。近期,美國財長貝森特頻頻釋放樂觀信號,聲稱美中已具備達成貿易協議的條件。這是否意味著長達數年的貿易僵局即將迎來轉機?抑或只是談判桌上的煙霧彈?
條件已備:貝森特的樂觀基調
貝森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強調,美國與中國已具備達成貿易協議的基礎。他認為,雙方在過去的談判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僅剩下一些技術細節需要進一步協調。這種樂觀的基調,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讓人們對美中關係的未來發展抱持期望。
然而,貝森特也坦承,協議並未“百分之百敲定”,仍需等待總統批准。這意味著,即使雙方在技術層面達成共識,最終能否簽署協議,仍取決於政治層面的決策。
達成協議的隱憂:距離百分百仍有長路要走
儘管貝森特釋放樂觀信號,但多方信息顯示,“具備達成協議的條件”與“真正達成協議”之間,仍存在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首先,中國並未完全履行2020年美中經貿協議的條款,當時中國承諾在兩年內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實際採購量並未達到承諾水平。這種不完全履約的情況,無疑為未來的談判埋下了隱患。
其次,美中在一些關鍵議題上仍然存在分歧。例如,美國希望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出口的依賴,轉向國內消費驅動。然而,這種結構性調整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時間和政策支持。
美國的戰略意圖:關稅施壓下的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中貿易談判的同時,美國也在積極與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日本和歐盟等。這些協議的共同點是,美國所得遠多於其讓步,顯示美國在貿易談判中,傾向採取強硬姿態,以關稅為籌碼,迫使對方讓步。
以美日貿易協議為例,原本預計徵收25%關稅的計畫,最終以15%的互惠關稅落幕,這背後隱藏著美國對日本的極限施壓。因此,美中貿易協議的達成,是否也是在美國關稅壓力下的結果?這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長期展望:貿易再平衡與結構性調整
貝森特曾預測,美中達成貿易再平衡“大協議”,需時2至3年。他認為,中國將轉向“國內大循環”,減少出口依賴,美國會強化製造業。這意味著,美中貿易關係的未來發展,不僅僅是關稅的調整,更涉及到兩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美國期望實現經濟再平衡,從過度依賴消費轉向倚重製造業和出口。若中方也在經濟結構上做出相應調整,雙方就有機會達成“重大協議”。然而,這種結構性調整需要時間和政策支持,也充滿挑戰。
全球貿易新格局:美國優先與美國獨行?
貝森特曾批評國際金融體系,並指稱“美國優先”並非“美國獨行”。這反映了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立場,即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希望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然而,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強硬姿態和關稅施壓,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不滿和擔憂。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一個公平、公正、互利的國際貿易體系,是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
前路漫漫:協議達成仍存變數
總而言之,儘管美國財長貝森特釋放樂觀信號,聲稱美中已具備達成貿易協議的條件,但我們仍需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美中在一些關鍵議題上仍然存在分歧,中國並未完全履行先前的承諾,美國的戰略意圖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美中貿易關係的未來發展,不僅僅是關稅的調整,更涉及到兩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美中貿易協議的達成,不僅影響著兩國經濟,也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美中貿易談判的進展,並對未來的發展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