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IPO 改革:回撥機制之爭與市場生態重塑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近年來積極推動上市制度改革,旨在提升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來港上市。其中,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的定價及公開市場機制改革備受關注,尤其是「回撥機制」的調整,引發了市場各方激烈的討論與爭議。本文將深入分析港交所 IPO 改革的核心內容,重點剖析回撥機制調整的影響,並探討其對香港市場生態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
回撥機制:港股 IPO 的獨特風景
回撥機制是港股 IPO 中一個獨特的制度安排。簡單來說,當新股公開發售(即散戶認購部分)的超額認購倍數達到一定水平時,保薦人會將原本分配給國際配售(即機構投資者認購部分)的股份回撥至公開發售,以提高散戶的中籤率。
現行的回撥機制規定,若公開發售超額認購 15 倍或以上,回撥比例通常會達到 30% 甚至更高,最高可達 50%。此機制旨在平衡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利益,讓更多散戶能參與新股投資,分享公司成長的紅利。
改革的核心:降低回撥比例上限
港交所提出的 IPO 改革建議中,其中一個核心內容是降低公開發售回撥機制上限。最初的建議是將回撥上限由現行的 50% 大幅降低至 20%。不過,經過市場諮詢後,港交所作出了一定的讓步,最終將回撥上限調整為 35%,新規定預計將於 2025 年 8 月 4 日生效。
港交所調整回撥機制的理由是,現行機制可能導致公開發售部分佔比過高,影響新股的價格發現,並可能導致上市後股價波動。港交所認為,降低回撥比例上限,有助於吸引更多長線機構投資者參與,穩定股價,提升市場的整體質素。
市場的爭議:誰的利益受損?
港交所的改革建議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市場的廣泛爭議。其中,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公開批評港交所忽視公眾諮詢,並以豁免方式允許個別公司在新股發行中取消回撥機制,損害了市場規則的嚴肅性。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 (HKSPA) 則認為,現行回撥機制行之有效,建議提高觸發回撥的超額認購倍數門檻,而非調整回撥比例。
反對降低回撥比例上限的主要理由是,此舉將減少散戶的中籤機會,讓機構投資者更容易控制新股的定價和分配,可能損害散戶的利益。此外,有觀點認為,散戶參與新股投資是香港市場的一大特色,降低回撥比例可能會削弱香港市場的吸引力。
回撥機制調整的影響:幾家歡樂幾家愁?
回撥機制調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 散戶投資者: 降低回撥比例上限,意味著散戶的中籤機會將會減少,尤其是在熱門新股的認購中,散戶可能更難以分一杯羹。
- 機構投資者: 降低回撥比例上限,意味著機構投資者可以獲得更多的新股配額,有助於他們在新股上市初期建立倉位,並可能對股價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 發行人: 降低回撥比例上限,可能有利於發行人吸引更多長線機構投資者,穩定股價,提升公司的形象。
- 保薦人: 回撥機制的調整可能會影響保薦人的工作方式,他們需要更加注重與機構投資者的溝通,以確保新股能夠順利發行。
總體而言,回撥機制調整可能會導致市場利益重新分配,散戶的利益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機構投資者和發行人可能會受益。
市場生態的重塑:香港 IPO 的未來
港交所推動 IPO 改革,不僅僅是調整回撥機制,還包括其他多項措施,例如:
- 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的建議:旨在提升現行規定和機制,以增加香港上市的吸引力。
- 持續公眾持股量規定:提升透明度。
- 放寬基石投資者禁售安排:可能吸引更多基石投資者參與。
這些改革措施共同作用,旨在提升香港 IPO 市場的競爭力,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來港上市,並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然而,改革也可能帶來一些挑戰。例如,降低回撥比例上限可能會降低散戶的參與度,影響市場的活躍度。此外,放寬基石投資者禁售安排可能會增加市場的波動性。
結語:平衡各方利益,共建繁榮市場
港交所 IPO 改革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推動市場的發展。回撥機制的調整只是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場,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來港上市,並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監管體系和豐富的市場經驗。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香港 IPO 市場一定能夠克服挑戰,迎來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