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司機疑遭箍頸致命 家屬追究刑事調查」

命運多舛的香港的士司機:一宗案件的十年沉冤

一宗發生在2012年的的士司機死亡案件,在香港的司法體系中輾轉十年,至今仍未塵埃落定。案件涉及警員執法是否過當,以及死因裁判的法律爭議,不僅關乎一個家庭的公義,也反映了香港司法制度在面對複雜案件時所展現的韌性與挑戰。

案件回顧:西隧口的爭執與生命的逝去

2012年11月11日,65歲的士司機陳輝旺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亭,因車資問題與一名日籍乘客發生爭執。接報到場的警員拘捕陳輝旺,在押上警車的過程中,懷疑警員使用「箍頸」動作,導致陳輝旺頸椎移位,最終癱瘓一個月後離世。

這宗看似普通的治安事件,卻因為死者離奇的傷勢,以及警員執法過程中的疑點,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死因庭隨後展開研訊,試圖釐清陳輝旺的死因,以及警員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死因庭的裁決與覆核:法律程序的漫長拉鋸

2018年,經過漫長的審訊,死因庭的陪審團以4比1的大多數裁定陳輝旺「非法被殺」。這一裁決直指警員的行為與死者的死亡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對警方執法行為的嚴厲譴責。

然而,涉案警員林偉榮不服裁決,以死因裁判官引導陪審團錯誤為由,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2023年,高等法院法官裁定警員勝訴,推翻了原審死因庭的裁決,並下令重審。法官認為,原審裁判官在向陪審團作出指引時,可能存在「僭越陪審團職能之嫌」。

高等法院的判決無疑給予死者家屬沉重的打擊。他們原本以為透過死因庭的裁決,可以為死者討回公道,但最終卻迎來了案件重審的命運。

重審之路:家屬的堅持與未知的變數

高等法院的裁決意味著,這宗案件需要重新回到死因庭,由新的陪審團重新審視證據,並作出裁決。對於死者家屬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法律馬拉松。

家屬的代表律師曾指出,各方資料未能顯示陳輝旺的頭頸傷從何而來,並質疑骨科醫生推斷陳在現場自行跌倒時傷頭的說法。他們認為,陪審團應考慮司機是否因危險及非法的行為,或是嚴重疏忽,導致最終非法被殺。

重審的結果充滿變數。新的陪審團可能會得出與之前不同的結論,而涉案警員的辯護律師也可能會提出新的證據或論點。無論結果如何,這宗案件都將繼續考驗香港的司法制度,以及社會對公義的追求。

案件的啟示:反思執法與司法

這宗案件不僅是一宗單純的死亡案件,更引發了社會對警員執法尺度、死因裁判制度,以及司法覆核程序的深刻反思。

首先,案件突顯了警員在執法過程中需要謹慎行事,確保使用適當的武力,避免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其次,案件也暴露出死因裁判制度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陪審團的組成、裁判官的引導,以及證據的採納等,都可能影響最終的裁決。

此外,司法覆核程序的啟動,也引發了對司法資源分配的質疑。涉案警員可以透過司法覆核推翻死因庭的裁決,但死者家屬卻可能因為經濟壓力或其他原因,難以負擔高昂的法律費用。這是否意味著,司法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對擁有更多資源的一方更有利?

結語:追求公義的道路永無止境

的士司機死亡案件的十年沉冤,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香港社會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司法制度的複雜性,以及追求公義的道路的漫長與艱辛。

無論最終的裁決如何,這宗案件都將提醒我們,在追求公義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不斷反思和改進我們的制度,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法律面前得到公平的待遇。而對於死者家屬而言,他們對公義的堅持,以及對真相的追求,都將成為香港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