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頻繁更換核數師:審計費用內捲下的隱憂
近期,香港會計及財務匯報局(會財局)發布的《2024-25年度查察報告》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報告顯示去年香港有17%的上市公司更換了核數師,比例約為447家。更令人擔憂的是,更換核數師的原因多數與審計費用未能達成共識有關,部分項目的審計費用減幅甚至超過四成。這一現象背後反映了審計服務市場的「內捲」趨勢,以及潛在的審計質量隱憂。
更換核數師成常態:冰山一角的市場現況
17%的更換率看似不高,但如果考慮到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約為2600多家,則意味著每年有數百家公司面臨更換核數師的情況。而會財局的報告指出,絕大部分更換的原因是審計費用談不攏,這凸顯了企業在成本控制壓力下,對審計服務價格的敏感性。這種現象並非個例,而是整個市場環境的反映。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上市公司為了節省開支,可能會更積極地尋找報價更低的核數師,這也加劇了審計服務市場的競爭。
審計費用大砍價:質量與獨立性堪憂?
審計費用減幅達到個位數至超過四成,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審計工作需要投入大量專業知識、時間和精力,如果審計費用大幅下降,勢必會對審計質量產生影響。核數師可能會為了控制成本,而縮減審計範圍、減少審計程序,甚至犧牲審計的獨立性。這種情況下,審計報告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將會受到質疑,最終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會財局主席孫德基也表示,雖然香港是自由市場,審計費用由買賣雙方決定,但會財局關注更換核數師後的質量及獨立性有沒有受損。
宏觀經濟壓力下的選擇:企業的無奈與風險
宏觀經濟環境不佳是導致審計費用內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經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企業面臨盈利壓力,自然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審計費用作為一項必要的開支,自然也成為企業削減成本的目標之一。然而,過度壓低審計費用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終影響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此外,部分房地產企業也面臨類似情況,由於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業務模式存在疑慮,導致雙方未能就審計費用達成共識,最終導致更換核數師。
會財局的關注與行動:維護市場秩序的責任
面對審計費用內捲的現象,會財局表示高度關注,並強調會關注更換核數師後的審計質量及獨立性。這表明監管機構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將採取措施維護市場秩序。會財局的查察報告中,有16個項目涉及更換核數師的首年審計,其中13個項目的審計費低於往年,這也顯示會財局正在密切關注審計費用下降對審計質量的潛在影響。會財局也在積極與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核數師進行溝通,了解市場情況,並尋找解決方案。
企業與核數師的博弈:如何平衡成本與質量?
在審計費用內捲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和核數師都面臨著艱難的選擇。上市公司需要在成本控制和審計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而核數師則需要在盈利能力和專業操守之間做出取捨。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不應過度追求低價審計服務,而應重視審計質量和核數師的專業能力。對於核數師而言,應堅守職業道德,保持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確保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核數師事務所也應加強成本控制,提高運營效率,以應對市場競爭。
投資者的警惕:識別風險,保護自身權益
對於投資者而言,上市公司頻繁更換核數師、審計費用大幅下降等現象應引起警惕。投資者應仔細閱讀審計報告,關注審計意見的變化,並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如果發現公司存在異常情況,應及時向監管機構舉報,維護自身權益。此外,投資者也應關注會財局等監管機構的公告和報告,了解市場動態,提高風險意識。
市場的自我調節:長遠發展的關鍵
會財局認為市場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相信通過市場競爭,最終能夠實現審計質量和價格的平衡。然而,市場的自我調節需要時間,也需要監管機構的引導和規範。只有在一個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場環境下,才能確保審計服務的質量,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促進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
總而言之,上市公司頻繁更換核數師、審計費用大幅下降等現象是市場競爭加劇、企業成本控制壓力增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現象背後潛藏著審計質量下降的風險,需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核數師和投資者共同關注和應對。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維護市場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