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精神:胡鴻烈與鍾期榮的教育傳奇
緣起:文化沙漠中的綠洲
在被譽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胡鴻烈與鍾期榮夫婦懷抱著愛國愛港愛鄉的理念,於1971年共同創立了樹仁學院(今樹仁大學)。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誕生,更是一顆中國文化種子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希望。彼時,香港高等教育學位匱乏,加上社會風氣偏重實用主義,忽略人文關懷,這讓身為教育家的胡鴻烈與鍾期榮深感憂慮,決心創辦一所注重德育培養的大專院校。
樹仁立校:以仁為本
「樹仁」二字,飽含著創辦人的教育理想。鍾期榮校長認為當時的大專教育過於重視知識傳播,而忽略了學生品德的培養。因此,他們以「仁」為核心價值,希望學生能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觀念。這種教育理念,在當時的香港社會可謂獨樹一幟,也為樹仁大學奠定了獨特的文化底蘊。
蓽路藍縷:三十五載的堅守
創辦初期,樹仁學院面臨著重重困難。資金短缺、社會認可度不足,都曾讓這所學校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然而,胡鴻烈與鍾期榮夫婦並未因此放棄。他們將名下的跑馬地洋房改造成校舍,鍾期榮校長甚至親力親為,站在校門口「捉拿」遲到學生,既嚴厲又充滿關愛。這種事必躬親、身體力行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樹仁師生。
在追求升格為大學的過程中,胡鴻烈與鍾期榮夫婦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與全校師生共同奮鬥了35年,才終於在2006年12月獲得香港政府的認可,正式升格為香港樹仁大學。這漫長的等待,不僅是對創辦人毅力的考驗,更是對樹仁精神的最好詮釋。
胡鴻烈:百歲校監的教育情懷
胡鴻烈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不僅是一位教育家,還是一位執業大律師和政治家,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及市政局議員。即使年過百歲,他仍然擔任樹仁大學的校監,親力親為地參與學校的發展。他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關愛,令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胡鴻烈先生早年曾擔任國民政府外交官,這段經歷或許也影響了他對國家和文化的深厚情感,進而促使他與妻子鍾期榮共同創辦樹仁大學,為香港社會培養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人才。
鍾期榮:樹仁之母的諄諄教誨
鍾期榮校長被譽為「樹仁之母」,她不僅是樹仁大學的創辦人之一,更是這所學校的精神領袖。她以其優雅的旗袍形象和嚴厲而慈愛的教育方式,給無數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鍾期榮校長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她像一位母親一樣,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並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她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強調「仁」的重要性,希望學生不僅要有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即使在退休之後,鍾期榮校長仍然心繫樹仁大學的發展。她曾因學校評審而遭受巨大壓力,甚至因此中風,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教育的追求。
為了表彰鍾期榮校長對教育事業的貢獻,一顆於2001年首次被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鍾期榮星」。這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樹仁大學的榮耀。
薪火相傳:樹仁精神的延續
雖然鍾期榮校長已經離世,但她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著樹仁師生。胡鴻烈校監也仍然堅守在教育崗位上,繼續帶領樹仁大學向前發展。
樹仁大學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表著創辦人對教育的熱忱、對學生的關愛和對社會的責任。這種精神,將在樹仁大學代代相傳,為香港社會培養更多具有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結語:仁者愛人,樹木樹人
胡鴻烈與鍾期榮夫婦的教育傳奇,是一段充滿艱辛與輝煌的歷程。他們以「仁」為本,創辦了樹仁大學,為香港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流。他們的故事,不僅令人感動,更值得我們深思。在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重視品德教育,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下一代,這才是對胡鴻烈與鍾期榮夫婦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