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海難死因揭曉:拆水密門省錢但危險」

南丫海難死因研訊再聚焦:水密門與安全之辯

南丫海難,一場令人心痛的悲劇,奪走了無數寶貴的生命。多年過去,關於事故的死因研訊仍在持續進行,試圖釐清真相,避免悲劇重演。近期研訊的焦點再次集中在一個關鍵的安全要素上:水密門。專家證人的證詞揭示了水密門在船舶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移除水密門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水密門:安全防線還是成本考量?

在南丫海難死因研訊的第43日,船舶工程專家Anthony York出庭作證,他明確指出,移除船艙間的水密門,除了能節省成本之外,對船舶的安全性毫無益處。這番證詞直指問題核心:在船舶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安全是否被置於優先位置?或者,成本考量是否凌駕於安全之上?

水密門,顧名思義,是一種能夠防止水進入的門。在船舶遭遇撞擊或破損時,水密門可以將受損區域隔離,阻止海水蔓延至其他船艙,從而延緩船舶下沉的速度,為船上人員爭取更多的逃生時間。因此,水密門被視為船舶安全的重要保障。

死因裁判官周慧珠敏銳地提出,如果船隻擁有更多的水密艙,是否會更加安全?專家York對此表示同意。這意味著,水密艙的數量越多,船舶的抗沉能力就越強,船上人員的生存機會也就越大。

圍板高度:細節中的安全

除了水密門,研訊中還關注到「南丫四號」船艙內部圍板的高度問題。根據海事處的要求,圍板高度應達到300毫米。然而,「南丫四號」的圍板高度並未達標。

專家指出,雖然沒有相關的國際規例可供參考,但內部圍板可以減緩船艙的進水速度。這意味著,即使圍板高度看似微不足道,但在關鍵時刻,也能夠為乘客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然而,也有專家在家屬方提問下表示,就算達標與否,(圍板高度)都未能發揮保護作用。

這引發了人們對於安全標準的思考:是否所有的安全標準都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或者,一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是否也能夠在關鍵時刻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水密門的重要性:時間與救援

另一位船舶工程專家Anthony York在研訊中表示,如果「南丫四號」在2005年升高8.25噸壓載物後,海事處就不應批准報告。他認為,水密門的存在可以減緩船隻下沉的速度,從而為救援工作爭取更多時間。

這再次強調了水密門在應急情況下的重要性。在船舶遭遇事故時,時間就是生命。水密門可以延緩船舶下沉的速度,為船上人員提供更多的逃生機會,同時也為救援人員爭取更多的時間。

從南丫海難看安全意識

南丫海難的悲劇,不僅暴露了船舶設計和建造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也反映了社會整體安全意識的不足。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將安全置於首位?

這是一場深刻的反思。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的安全標準,確保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加強安全監管,杜絕偷工減料、降低安全標準的行為。我們更需要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讓每個人都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並能夠在關鍵時刻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9.18結案陳詞:真相與反思

南丫海難的死因研訊即將於9月18日進行結案陳詞。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它對於釐清真相、撫平傷痛、避免悲劇重演至關重要。

無論研訊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從南丫海難中吸取教訓,將安全意識融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告慰逝者,守護生者,讓悲劇不再重演。

永遠的傷痛,永遠的警醒

南丫海難的傷痛,永遠銘刻在香港人的心中。它提醒我們,安全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種責任,一種承諾。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醒,不斷完善安全措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全,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