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文《FLY》宣傳圖引爆爭議 突抽起延期」

從《FLY》宣傳風波看MIRROR的品牌危機處理

MIRROR隊長Lokman楊樂文新歌《FLY》宣傳圖所引發的風波,不僅是一次公關危機,更暴露出MIRROR團隊在品牌管理和危機處理上的潛在問題。一張看似平常的宣傳圖片,為何會引發如此巨大的反彈?這背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情緒和公眾心理?這起事件又給予香港娛樂圈以及其他行業怎樣的警示?

宣傳圖的「不合時宜」:觸動社會痛點

Lokman新歌《FLY》的宣傳圖,本意是想展現一種向上飛躍、突破束縛的意象。然而,圖片中Lokman雙手托舉發光物體的動作,卻意外地與2022年MIRROR演唱會的墜屏事故產生了聯想。這起事故不僅造成舞者李啟言(阿Mo)的嚴重受傷,更在香港社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

在許多人心中,那場演唱會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因此,當看到類似墜屏畫面的宣傳圖時,許多網民感到不適甚至憤怒。他們認為,MIRROR團隊在設計宣傳圖時缺乏敏感度,沒有充分考慮到公眾的情感,是對傷者及其家屬的二次傷害,是對公眾情感的漠視。

急刪圖「撲火」:快速反應下的隱憂

面對網上的負面輿論,MIRROR團隊迅速採取了應對措施:刪除爭議貼文,更換宣傳圖。這種快速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事態的蔓延,避免了更大的公關災難。

然而,這種「撲火式」的危機處理方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團隊似乎缺乏事前風險評估。在宣傳圖發布之前,如果能夠更仔細地審視圖片的潛在含義,或許就能避免這次爭議。其次,團隊的回應方式略顯被動。除了刪圖之外,是否可以考慮更積極的回應方式,例如公開道歉,或者說明設計理念,以更好地安撫公眾情緒?

更深層次的思考:品牌與社會責任

《FLY》宣傳風波不僅僅是一次公關事件,更引發了人們對於藝人品牌和社會責任的思考。作為香港最具人氣的男子團體,MIRROR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他們不僅是娛樂偶像,也承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

在進行品牌宣傳時,藝人團隊需要更加謹慎,不僅要考慮藝術性和創意性,更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和公眾情感。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僅要能夠吸引眼球,更要能夠贏得尊重。藝人應該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從事件中學習:危機處理與品牌建設

《FLY》宣傳風波給香港娛樂圈以及其他行業都帶來了重要的啟示。

  • 事前風險評估至關重要:在進行任何宣傳活動之前,都應該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充分考慮到各種潛在的負面影響,並制定相應的應對預案。
  • 公眾情感不容忽視:在品牌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把公眾情感放在重要位置,避免觸碰社會痛點,尊重公眾的感受。
  • 積極主動的回應勝於被動「撲火」:面對危機時,不應僅僅採取刪帖等被動措施,而應積極主動地與公眾溝通,真誠地表達歉意,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彌補過失。
  • 品牌建設與社會責任並重: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僅要追求商業價值,更要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創造價值,贏得公眾的信任和尊重。

未來展望:MIRROR如何重塑形象?

經歷了這次風波,MIRROR團隊需要认真反思,积极改进,才能重塑形象,贏回公眾的信任。

除了在宣傳上更加謹慎之外,MIRROR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升品牌形象:

  •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通過參與慈善活動、志願服務等方式,回饋社會,展現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 與傷者家屬建立聯繫:主動關心李啟言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展現他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 持續推出優秀作品:用優秀的音樂、電影、電視劇等作品,證明他們的實力和價值,贏得公眾的認可和喜愛。
  • 真誠地與粉絲互動:通過社交媒體、粉絲見面會等方式,與粉絲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增強粉絲的忠誠度。

總之,MIRROR需要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以更加成熟和負責任的姿態,重新出發,才能在香港娛樂圈走得更遠,更長。

結語:從風波中成長

《FLY》宣傳風波無疑是MIRROR品牌建設道路上的一次挫折,但同時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只要他們能夠正視問題,積極改進,就一定能夠從風波中走出來,重塑形象,再次贏得公眾的喜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