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工程師揭中國竊取軍事機密」

美國「中國行動計畫」陰影下的華裔工程師認罪案

近日,多則新聞報導指向同一事件:一名美籍華裔工程師龔晨光(Chenguang Gong,音譯)承認竊取用於偵測核彈發射等商業機密的罪名。此案不僅引發對技術盜竊的關注,更讓人聯想到美國近年來針對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中國行動計畫」,以及該計畫所造成的寒蟬效應。

竊密案情始末

根據美國司法部的通報,龔晨光出生於中國,2011年歸化為美國公民。他被指控竊取用於偵測核彈發射、追蹤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的技術機密。這些技術由美國政府開發,具有高度敏感性。

龔晨光在加州聖荷西居住,並在南加州一家公司擔任工程師。他被捕後,法庭舉行了拘留聽證會。具體竊密手段、動機以及涉及的具體技術細節,仍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中國行動計畫」的幽靈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發生在美國司法部宣布中止「中國行動計畫」之後。這項計畫於2018年啟動,旨在打擊中國間諜活動和技術盜竊。然而,該計畫備受爭議,被指責帶有種族歧視色彩,並對亞裔美國人造成不公待遇。

儘管「中國行動計畫」已正式結束,但其影響仍然存在。許多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表示,他們感到受到監視和懷疑,工作環境變得緊張。

華裔科學家的困境

「中國行動計畫」使得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的處境變得更加複雜。一方面,他們為美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他們卻常常因為自己的族裔背景而受到懷疑。

李文和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位華裔核子物理學家曾被指控為中國竊取核武機密,但最終的指控卻未能成立。此案對華裔科學家社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許多人開始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技術盜竊的真實存在

當然,技術盜竊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現象。中國近年來的科技發展迅速,部分被指責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國外技術。美國政府有責任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國家安全。

然而,在打擊技術盜竊的同時,也必須避免種族歧視和對特定族群的污名化。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讓所有科學家都能夠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工作和創新。

尋求平衡之道

龔晨光案再次提醒我們,在國家安全與族群平等之間,需要尋求一個平衡點。一方面,要嚴厲打擊技術盜竊,保護國家利益;另一方面,要保障所有人的合法權益,避免種族歧視和偏見。

美國應該加強與華裔科學家社群的溝通,建立信任關係。同時,也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執法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前車之鑑:劉思星案

另一起案件也值得關注:華裔工程師劉思星被控竊取敏感軍事機密,被聯邦陪審團裁定罪名成立。這些案件警示著潛在的風險,也突顯了在敏感領域工作的華裔科學家所面臨的特殊挑戰。

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最終,我們需要思考,如果因為恐懼和懷疑而限制了華裔科學家的發展,誰將是真正的受益者?美國的科技進步離不開多元文化的貢獻,而華裔科學家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重塑信任關係

重建信任需要時間和努力。美國政府需要採取實際行動,消除華裔社群的疑慮,並展現出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創新和國家安全的雙贏局面。

未來的挑戰與展望

龔晨光案的後續發展,以及美國政府如何處理類似案件,將對華裔科學家社群產生重要影響。希望此案能夠成為一個契機,促使美國社會反思「中國行動計畫」的教訓,並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包容的科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