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飲業近年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結業潮一波接一波,令不少老字號食肆、連鎖餐廳甚至大型美食廣場黯然退場。這股「魷魚遊戲」般的淘汰賽,不僅反映了行業競爭激烈、經營成本高企的現實,也讓社會重新思考:香港能否重返昔日「美食天堂」的美譽?在面對內外夾擊的困境下,香港餐飲業的未來走向如何?本文將從現況分析、行業困境與轉型契機三個層面,探討香港餐飲業的未來走向,剖析其所面臨的挑戰與潛在的發展機會。
結業潮下的現況與警訊
踏入2025年,香港餐飲業的結業潮未見停歇,幾乎每日都有餐廳結束營業的消息傳出,令人唏噓。「新斗記」等曾獲米芝蓮一星的連鎖酒樓也難逃厄運,黯然退場。此外,銅鑼灣時代廣場 City’super 旗下的 Amazing Food Hall 美食廣場亦於6月底結束長達30年的營運歷史,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這些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背後反映的是租金高昂、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旅客減少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困境,迫使許多老店不得不關門大吉。
不僅餐飲業,包括戲院在內的其他零售行業也同樣經歷大規模的結業潮。今年上半年已有超過五間戲院停業,其中包括北角新光戲院、旺角新寶戲院等地標性建築。這表明香港整體消費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低迷,餐飲業的困境僅僅是其中一個縮影。這種現象不僅對商家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也對香港的文化和社會氛圍帶來了影響。
行業困境與結構性問題剖析
香港餐飲業正面臨多重結構性壓力。首先,「港人北上」消費已成為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到深圳等地享受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多元的選擇。其次,疫情後旅客數量雖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復至高峰水平。此外,香港租金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也持續上升,進一步加劇了餐飲業的經營壓力。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雖然2019年底至2023年底期間,註冊持牌食肆數量由約15,400間增至17,000間,增幅達10%,但同期整體餐飲總收益卻由1,211億港元下跌至1,094億港元,跌幅約10%,每間食肆平均收益倒退18%。這意味著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汰弱留強」已成為常態,單靠開店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整體環境艱難,「紅茶冰室」、「La Vache」、「研香」等部分本地品牌仍能逆市擴張,並吸引大量顧客排隊光顧,說明即使在困境中仍有成功的案例。然而,大多數上市餐飲集團,如大家樂、大快活、敘福樓集團等,均交出低迷的成績單,且股價持續不振,反映出整體產業前景不容樂觀。這凸顯了香港餐飲業結構性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衝擊,更需要內部經營模式的調整和創新。
轉型契機與未來展望
面對重重挑戰,香港餐飲業並非毫無出路,仍有許多企業積極求變,尋求突破。「食物質素」、「服務水平」、「商業定位」、「選址策略」、「經營效益管理能力」,以及「客戶關係維護能力」,成為決定餐飲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些商家開始嘗試多元化發展,或引入創新元素,以吸引年輕消費者群體。例如,推出聯名產品、舉辦主題活動、提供個性化服務等。同時,亦有企業加強線上推廣及外賣業務,以應對實體客流下降的趨勢。通過社交媒體行銷、電商平台合作、外賣平台優化等方式,擴大客戶群體,提高銷售額。還有少數品牌憑藉獨特口味或文化特色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此外,內地連鎖品牌正逆市進軍香港市場,為香港餐飲業帶來新鮮血液,同時也加劇了本土中小型企業的生存壓力。這種雙向流動既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又促使本地商家提升自身競爭力,以求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香港餐飲業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總而言之,「魷魚遊戲」式的淘汰賽雖令不少老字號黯然離場,但也催生了新的活力與機會。「美食天堂」的美譽並非一朝一夕可失而復得,但若能把握住轉型契機,提升核心競爭力,則有望重拾昔日輝煌。面對未來,香港餐飲業需要積極應對挑戰,勇於創新求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重新擦亮「美食天堂」的金字招牌。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並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3] today.line.me
[4] redmonkeyblog.blogspot.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