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公布的自殺數據敲響了警鐘,2024年全港共有1138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高達15.1,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一數字不僅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也凸顯了香港社會所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的嚴峻性。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環境下,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凸顯,亟需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積極應對。本文將從自殺率趨勢、受影響群體特徵以及社會應對措施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香港自殺問題的現狀與挑戰,並探尋可能的解決之道。
自殺率攀升:不容忽視的警訊
香港的自殺率在過去二十年間經歷了起伏,但2024年的數據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轉折點。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分析,2024年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有15.1人選擇結束生命,雖然略低於2003年的16.9,但明顯高於2015年至2023年間約12至14的水平。這意味著,過去幾年相對穩定的趨勢已被打破,自殺問題再度惡化,且每日約有3.12人因各種原因走上絕路,其頻密程度令人警醒。這種自殺率的攀升,不僅反映了個體層面的心理困境,也暗示著社會層面存在著深層次的壓力與挑戰。
高危群體:中年男性與老年長者
在自殺個案中,中年男性(30至49歲)和60至69歲長者成為主要的高危群組,這兩個群體的自殺率都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去年,30至49歲男性自殺率顯著上升,是近八年內的最高紀錄。這可能與香港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家庭責任加重等多重因素有關。中年男性往往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在面對失業、債務、家庭關係破裂等問題時,更容易感到孤立無援,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一位中年全職照顧者在記者會上分享了其照料患癌母親及認知障礙父親時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他曾一度萌生尋死的念頭,但最終在社工的協助下走出陰霾。他的經歷反映了許多照顧者的困境,他們不僅要承受巨大的體力勞動,還要面對情感上的巨大壓力。這位照顧者呼籲同樣處境的人士勇敢求助,「你不傾就無出路,傾了才有」,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也提醒我們及時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此外,自殺死亡人數最多的是60至69歲長者組別(200人),反映老齡化社會中孤獨感和健康困難也是重要的風險因素。許多長者面臨著退休、疾病、喪偶等問題,缺乏社會支持和情感關懷,容易感到孤獨和絕望。因此,加強對老年群體的關懷和支持,提供更多的社區服務和心理輔導,是預防老年人自殺的重要措施。
社會應對:多方合作,守護生命
面對嚴峻的自殺問題,香港社會各界已經開始積極應對。目前,香港已有多條熱線提供緊急心理支援,包括「情緒通」熱線18111、「生命熱線」2382 0000,以及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專線2389 2222等。這些熱線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了一個傾訴的平台,幫助他們舒緩情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高企的死亡數字提示現行預防機制仍需加強。
除了提供緊急心理支援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歧視,鼓勵人們及早尋求專業幫助。此外,針對不同族群,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干預方案也至關重要。例如,加強職場心理輔導服務,幫助員工應對工作壓力;推動家庭支持網絡建設,為家庭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改善長者社區關懷,讓長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此外,有效整合醫療、社工及非政府組織資源,以建立跨界別合作平台,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只有透過多方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應對自殺問題的挑戰。
香港2024年的自殺率創下二十多年新高,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在全球平均值約10左右相比,香港15.1的大幅超越提醒我們不能忽視潛藏在繁華都市背後的人心痛苦與孤立感。面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強早期識別、自我調適教育以及危機干預機制,以減少悲劇重演。同時,全社會也應營造更包容理解的氛圍,使每一位面臨困境的人都能找到支持與希望,共同守護生命尊嚴與價值。只有透過持續關注和積極行動,我們才能真正扭轉這一令人憂慮的趨勢,使香港成為一個更加安全、溫暖且充滿希望的家園。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2] news.mingpao.com
[3] m.discuss.com.hk
[4] www.rfi.fr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