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封鎖DeepSeek 憂資安外洩」

DeepSeek 在捷克遭遇禁令:數據安全引發的隱憂

近年來,人工智慧 (AI) 技術蓬勃發展,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擁抱 AI 以提升效率、改善服務。然而,在享受 AI 便利性的同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也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近日,捷克政府宣布禁止公共行政部門使用中國 AI 初創公司 DeepSeek 的任何服務,此舉再次將 AI 數據安全問題推向輿論浪潮。

捷克政府的禁令:數據安全考量

捷克總理菲亞拉 (Petr Fiala) 公開表示,該禁令是基於對數據安全的考量。作為一家中國公司,DeepSeek 有義務與中國政府機構合作,這意味著捷克政府部門在使用 DeepSeek 服務時,可能面臨數據被中國政府獲取的風險。尤其是在公共行政部門,處理的數據往往涉及國家安全、公民隱私等敏感信息,一旦洩露,後果不堪設想。

捷克政府的決定並非孤例。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各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警惕性也在不斷提高。許多國家開始審查甚至限制中國科技公司在其國內的運營,以保護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

DeepSeek 是誰?為何引發關注?

DeepSeek 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專注于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和相關應用。該公司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領域擁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其產品和服務也受到一些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青睞。

然而,DeepSeek 的中國背景,以及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其在數據安全方面備受質疑。根據中國的《國家情報法》等法律,中國企業有義務配合國家情報工作,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可以要求 DeepSeek 提供其收集的數據。

此外,DeepSeek 的技術本身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例如,惡意攻擊者可以通過漏洞獲取用戶數據,或者通過篡改模型來影響 AI 服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數據安全:AI 發展的基石

數據安全是 AI 發展的基石。如果用戶不信任 AI 系統的安全性,他們就不會願意使用這些系統,AI 的應用和發展也會受到限制。因此,確保數據安全是 AI 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為了保護數據安全,各國政府需要加強監管,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規範 AI 公司的數據收集、使用和共享行為。同時,AI 公司也需要主動採取措施,提高數據安全防護能力,例如,採用加密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防止數據洩露和濫用。

防範個資外洩:台灣的策略

除了捷克政府的行動,我們也應關注台灣在個資保護方面的努力。近期台灣發生多起非公務機關個資外洩事件,引發社會大眾高度關注。行政院院長指示,應落實三大精進策略,全面提升個資保護:

  • 強化聯繫會議功能: 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共同應對個資外洩事件。
  • 提高違反個資法罰則: 提高對違反個資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以起到震懾作用。
  • 設立個資保護獨立監督機關: 建立一個獨立的機構,專門負責監督和管理個資保護工作。

這些策略旨在建構更完善的防護機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保護民眾的個人資訊安全。

AI 資安:公部門的挑戰與應對

AI 的快速發展也給公部門帶來了新的資安挑戰。公部門掌握大量敏感數據,一旦遭受攻擊,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公部門在引入 AI 技術時,必須高度重視資安問題。

除了捷克的案例,台灣的公部門也意識到了 DeepSeek 等中國 AI 服務可能存在的資安風險。行政院已公布實施「各機關對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限制使用原則」,明確限制公務機關使用具有資安風險的產品和服務。

公部門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應對 AI 資安挑戰:

  • 加強風險評估: 在引入 AI 技術之前,對其可能存在的資安風險進行全面評估。
  • 建立安全機制: 建立完善的安全機制,包括身份驗證、訪問控制、數據加密等。
  • 定期安全檢查: 定期對 AI 系統進行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和修復漏洞。
  • 加強人員培訓: 加強對公務人員的資安培訓,提高其安全意識和技能。

結論: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AI 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潛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在追求 AI 創新和應用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確保 AI 技術的發展符合倫理道德,並為社會帶來福祉。捷克政府禁止公共行政部門使用 DeepSeek 服務的決定,以及台灣在個資保護方面的努力,都提醒我們,在擁抱 AI 的同時,必須保持警惕,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 AI 帶來的紅利,並避免其可能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