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香港發展的雙軌戰略?
香港的未來發展藍圖,近年來聚焦於兩大重點項目: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前者為一項大規模的人工島填海計劃,旨在擴大香港的土地供應,而後者則著重於發展香港北部地區,將其打造為一個宜居宜業的綜合都會區。然而,在財政預算案的考量下,以及社會各界的討論與質疑聲浪中,這兩項計畫的優先順序和發展進程正面臨著重新評估。
明日大嶼:明日黃花?
明日大嶼計劃自提出以來,一直備受爭議。其核心內容是在交椅洲附近海域填海造地,興建人工島,預計可提供大量的土地資源,以解決香港長期的住屋及經濟發展需求。然而,這項計劃的龐大投資金額,以及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都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擔憂。
近期,隨著香港財政赤字的問題浮上檯面,明日大嶼的命運更顯得撲朔迷離。有立法會議員質詢政府,預算案中未提及「明日大嶼」,是否意味著該項目已被擱置或無限期延遲。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回應雖然並未直接否認,但強調會集中精力和資源在較快見到成效的北部都會區,暗示了明日大嶼的優先順序可能有所調整。
更有甚者,有意見認為明日大嶼已經淪為「明日黃花」,認為政府一拖再拖,甚至不得不擱置發展計畫。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也指出,若財力或人力資源不足以同步推動兩大計畫,則應考慮緩急先後。
北部都會區:香港發展的新引擎?
與明日大嶼相比,北部都會區計劃似乎更受到政府的重視。該計劃涵蓋元朗區和北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新市鎮,以及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面積約為香港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明確了該區的發展願景、區域規劃及主要建設項目,並提出三項指標:在2024年或之前為所有新土地發展項目推出建議土地用途和發展方案,在2027年或之前為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在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
政府期望透過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促進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和互聯互通,並將其打造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仲量聯行也認為,北部都會區為香港未來重點發展的地區,亦可能成為未來增長動力的火車頭。
雙軌並行?抑或擇一而行?
面對財政壓力及社會各界的質疑,香港政府似乎正在調整其發展策略。雖然官方並未明確宣布擱置明日大嶼,但將資源集中於北部都會區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策略調整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首先,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較明日大嶼更具彈性,可以分階段進行,並在短期內見到成效。其次,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與大灣區的融合更為緊密,有助於香港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再者,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對現有社區的影響較小,社會阻力相對較低。
然而,將資源集中於北部都會區,並不意味著明日大嶼完全被放棄。政府仍然強調會繼續推行已撥款的技術研究,並在未來適當時候推展該項目。這或許意味著,明日大嶼的規模和發展進程可能會有所調整,以配合香港的整體發展策略和財政狀況。
未來展望:挑戰與機遇並存
無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部都會區,都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兩項計劃的推動,都面臨著不少挑戰。
在財政方面,如何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兩大計劃的發展,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政府需要開源節流,尋找新的融資途徑,並確保公共財政的穩健。
在社會方面,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會阻力,建立共識,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政府需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充分聽取意見,並在決策過程中保持透明。
在環境方面,如何減輕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政府需要採取嚴格的環保措施,並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
儘管挑戰重重,但香港的未來發展仍然充滿機遇。透過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香港有望擴大土地供應,改善住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並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政府、商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及一個清晰的發展願景和策略。
結語:香港發展的新篇章?
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代表著香港在土地供應和城市發展上的兩種不同路徑。前者著重於創造新的土地資源,後者則著重於優化現有的土地利用。究竟香港的未來發展會走向何方,是雙軌並行,還是擇一而行?這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問題。無論如何,香港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篇章,而這個篇章的走向,將取決於我們如何把握現在,以及如何規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