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造業:有汗出,卻無糧出?
香港的建造業,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來「有汗出,無糧出」的事件頻頻發生,不僅影響了工友們的生計,也對整個行業的聲譽造成了損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工友們又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欠薪事件頻發:冰山一角?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建造業的欠薪問題似乎已成為一個常態。2025年5月,啟德房協地盤爆出欠薪事件,二判拖欠工人三個月的工資,總數超過100萬元。 同年5月,深水灣道一個私人樓宇地盤,亦有三判及四判工人追討欠薪,涉及金額約180萬元。 甚至有工會指出,今年以來已接獲超過2000名工人的求助,涉及金額高達3億元,是近40年來最嚴重的欠薪潮。 這些事件僅僅是冰山一角,可能還有更多未被曝光的欠薪個案。
判上判制度:罪魁禍首?
「有汗出,無糧出」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建造業普遍存在的「判上判」制度。一個大型工程項目,往往會經過多層分判,由大判(總承建商)分判給二判、三判,甚至四判。每一層分判,都會抽取一定的利潤,最終落到工人手中的工資,可能已被層層剝削。
更糟糕的是,如果其中一個判頭出現財政問題,例如大判拖欠二判的工程款項,二判便可能無法支付工人的工資,導致欠薪事件的發生。 穗禾苑的案例便是一個例子,當出現欠薪問題時,往往難以追查責任,最終受害的都是最基層的工人。
公營工程也難逃欠薪魔爪?
令人擔憂的是,欠薪問題不僅存在於私營工程,甚至連政府及公營機構的工務工程也難以倖免。 2024年7月,有報道指出,多個地盤密集式爆發欠薪紛爭,其中有9宗涉及政府及公營機構的工務工程,涉款約1.6億元。
保華建築亦多次被指拖欠工資,有工友表示,欠薪是因為保華未將金錢發給旗下分判商。 這顯示,即使是政府及公營機構的工程項目,也無法完全杜絕欠薪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勞工法例:保障不足?
香港現行的勞工法例,對於欠薪問題的懲罰似乎並不足夠。 有數據顯示,去年欠薪判處的罰款平均只有2865元,創下3年新低。 如此低的罰款,對於一些不良僱主來說,根本不具備阻嚇作用,他們甚至可能將欠薪視為一種降低成本的手段。
此外,即使工人向勞工處求助,往往也需要經過漫長的調查和協調過程,才能追回欠薪。 這對於一些急需用錢的工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工人自救:團結力量大
面對欠薪問題,工友們並非束手無策。除了向勞工處求助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保障自己的權益:
- 加入工會: 工會可以為工人提供法律諮詢、協調談判等服務,幫助工人追討欠薪。香港建造業總工會便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力量。
- 集體行動: 當個別的追薪行動效果不佳時,工人可以考慮組織集體行動,例如到地盤外拉橫額抗議、堵路等,引起社會關注,向僱主施加壓力。
- 保留證據: 工人應妥善保存自己的工作紀錄、工資單等文件,以便日後追討欠薪時提供證據。
- 互相幫助: 在欠薪事件中,工友們應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共同度過難關。
政府的角色:監管與改革
要解決建造業的欠薪問題,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政府應加強對建造業的監管,嚴厲打擊欠薪行為。具體措施包括:
- 提高罰款: 對於欠薪的僱主,應處以更嚴厲的罰款,增加其違法成本。
- 簡化程序: 簡化工人追討欠薪的程序,縮短處理時間。
- 加強巡查: 加強對地盤的巡查,及早發現和制止欠薪行為。
- 改革制度: 考慮改革「判上判」制度,減少分判層級,提高工程款項的透明度。
結語:重塑建造業的尊嚴
「有汗出,無糧出」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反映了香港社會對於基層勞工的尊重程度。要重塑建造業的尊嚴,需要政府、僱主和工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行業環境,才能讓工友們安心工作,為香港的建設貢獻力量。 否則,建造業將難以吸引年輕一代加入,最終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