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預審有望簡化?專家揭露潛在隱憂

近年來,醫療保險的事先授權(prior authorization)流程因繁複冗長,成為患者與醫療機構普遍詬病的問題。為提升服務效率,多家大型保險公司近期宣布將簡化預審流程,期望減少不必要的行政負擔。然而,專家對此舉措能否真正改善現狀持謹慎態度,認為挑戰依然存在。本文將從多家公司推動簡化措施的背景、具體做法及專家觀點三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多家美國主要保險公司,包括Cigna、Aetna、Humana和UnitedHealth Group等數十家公司,同意採取多項措施以簡化事先授權程序[1]。這些措施涵蓋減少必須經過預審的醫療程序種類,以及優化申請流程,使得醫生和患者能更快速獲得批准或拒絕結果。此舉旨在降低因繁瑣手續導致治療延誤的風險,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效率。此外,有些保險公司也嘗試透過數位平台自動化部分審核工作,以縮短等待時間並減輕人力負擔。

其次,此類改革帶來一定優勢。例如,對於患者而言,更快通過預審意味著能及時接受所需治療,不必因等待而加重病情;對於醫護人員,也可節省大量填寫與追蹤文件的時間,把更多精力投入臨床照護中[1]。此外,在台灣市場上,如凱基人壽等業者也在長期照顧相關理賠申領流程上進行簡化,例如允許連續給付達一定期數後,只需提交生存證明及申請書即可辦理後續理賠,大幅降低了被保險人的行政負擔[2]。

然而,即使有多方努力推動流程簡便化,專家仍不樂觀其效果會有根本突破。一方面,目前許多預審規定是基於控制成本、防止濫用而設計,要全面放鬆可能增加道德風險與財務壓力;另一方面,不同疾病和治療方案複雜度高,很難用單一標準快速判斷是否需要授權,因此即使部分程序被刪減,其餘仍需嚴格把關[1]。此外,由於各地法律法規差異以及保險公司的內部政策不同,要實現全行業一致且有效率的改革亦面臨挑戰。

再者,即使技術層面如電子系統升級可以提升處理速度,但若缺乏足夠的人員培訓或溝通協調機制,也可能導致新系統運作不順暢甚至出錯,加劇使用者的不滿。例如廣州南沙政務服務中心推行“材料預審、問題預解”等便民措施,有效縮短了辦理時長,但同時配合線下兜底服務保障特殊群體需求,可見制度設計須兼顧效率與公平性[4]。

綜合以上分析,多家大型保險公司願意承諾簡化事先授權流程,是朝向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一步,也反映出產業界對改善用戶體驗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由於涉及成本控制、風控管理以及法律監管等複雜因素,此類改革難以一蹴而就,需要持續調整政策細節並強化跨部門合作。同時,引入更多智慧科技輔助決策、自動判讀資料,以及建立透明公開且易操作的平台,也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未來應密切關注這些改革措施落地後實際成效,包括是否真正縮短患者等待時間、降低行政成本,以及是否維持合理財務平衡。此外,各界亦應鼓勵專業人士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使制度更貼近臨床實際需求並兼顧社會公平性。在全球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病增加的大趨勢下,高效且人性化的健康保障機制尤為重要,而完善且靈活的預審制度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料來源:

[1] www.worldjournal.com

[2] www.kgilife.com.tw

[3] www.smejs.cn

[4] www.gzns.gov.cn

[5] amcham.com.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