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伴侶婚姻權益爭議:專家呼籲政府重視民意」

香港同性伴侶替代框架:登記制下的權利與挑戰

岑子杰訴律政司司長案,又稱《岑子杰案》,不僅僅是一宗法律案件,更是香港LGBTQ+社群爭取權益的重要里程碑。香港終審法院於2023年裁定政府有積極義務確立替代框架,讓同性伴侶關係獲得法律承認,這項裁決無疑為香港的平權運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然而,政府近日提出的「同性伴侶登記機制」,卻引發了社群內部的激烈辯論。

終審法院的判決:曙光乍現

終審法院在《岑子杰案》中,明確指出政府未能提供同性伴侶法律認可的替代途徑,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第14條,即私生活權利。法院要求政府在兩年內確立替代框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並訂明相關的權利和義務。這意味著,同性伴侶將不再完全被法律忽視,有機會在某些方面享有與異性伴侶相似的法律保障。這項判決在當時被視為香港平權運動的一大勝利,為未來的法律改革奠定了基礎。

政府方案:登記制的細節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最近公布了政府擬議的同性伴侶關係替代框架,核心是設立「同性伴侶關係登記處」,並制定相關的登記機制。根據政府的建議,同性伴侶若想登記,必須符合以下條件:雙方性別相同、年滿18歲、其中一方為香港居民,且已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註冊有效的同性婚姻、民事伴侶關係或民事結合等。

登記後,同性伴侶預計將享有參與醫療決定的權利,例如在醫療方面作為伴侶作出決定。然而,具體的權利範圍仍在討論中。

社群的擔憂與質疑:不夠全面?

儘管政府提出了登記機制,但LGBTQ+社群普遍對此感到失望,甚至是不滿。主要的爭議點在於,政府的方案要求同性伴侶必須先在海外註冊結婚或民事結合,才能在香港登記。這對許多無法或不願前往海外註冊的伴侶來說,形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障礙。

此外,社群也擔心政府提供的權利保障不夠全面,可能僅限於醫療等少數方面,而無法觸及更廣泛的權益,例如繼承權、社會福利、房屋政策等。這種「有糖無麵粉」的做法,被批評為敷衍了事,未能真正解決同性伴侶所面臨的法律困境。

替代框架的意義:不僅僅是法律

同性伴侶替代框架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法律層面。它關乎社會對多元性別的包容度,以及對人權的尊重。一個完善的替代框架,不僅能為同性伴侶提供法律保障,更能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減少歧視和偏見。

如果政府的方案最終未能充分保障同性伴侶的權益,可能會加劇社會的分裂,甚至引發更多的法律挑戰。因此,政府在制定替代框架時,必須充分考慮社群的訴求,並與相關持份者進行廣泛的諮詢,以確保方案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立法會的挑戰:政治角力的舞台

接下來,政府的方案將提交立法會審議。可以預見,這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角力。一方面,支持平權的議員可能會提出修正案,爭取更全面的權益保障;另一方面,保守派議員則可能試圖阻撓法案的通過,或者提出限制性條款。

立法會的審議結果,將直接影響香港同性伴侶的未來。如果法案能夠順利通過,並提供實質性的權益保障,那將是香港平權運動的一大勝利。反之,如果法案被否決,或者通過的版本過於保守,那將是對LGBTQ+社群的重大打擊。

前方的路:任重道遠

《岑子杰案》的判決,為香港同性伴侶權益打開了一扇窗,但這扇窗能否真正照亮他們的未來,仍然充滿變數。政府提出的登記機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社會各界能否凝聚共識,共同推動平權運動的發展。

要實現真正的平等,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文化的改變。我們需要教育公眾,消除對性小眾的誤解和偏見,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會。這條路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