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轉型潮:業主讓利助舖位重生」

香港戲院業寒冬:MCL康怡結業事件簿

香港戲院業近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結業潮一波接一波,令人唏噓。MCL康怡戲院的結業,無疑是這股寒流中的一個縮影。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宗事件,剖析背後的原因,並展望香港戲院業的未來。

康怡告別:一個時代的落幕

位於太古康怡廣場的MCL康怡戲院,自1987年起便扎根於此,陪伴無數港島區居民度過光影歲月。然而,在2025年5月,MCL院線正式宣布,由於租約期滿,康怡戲院將於5月28日起結束營業。這消息對於許多街坊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紛紛表示不捨,直言康怡戲院承載了他們無數的回憶。在結業前,康怡戲院曾一度推出「大劈價」策略,成人2D戲票只需50元,希望藉此吸引更多觀眾,力挽狂瀾,可惜最終仍難逃結業的命運。最後一場電影於當晚7時放映,為這間老戲院畫上句號。

結業潮湧:冰山一角的真相

MCL康怡戲院的結業並非孤例。事實上,近年香港戲院業正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除了康怡戲院,MCL院線在去年已先後關閉海怡及荷里活戲院。其他院線亦不例外,新蒲崗嘉禾啟德、銅鑼灣總統戲院,以及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星影匯等戲院都相繼結業。Cinema City朗豪坊也將於七月下旬結業。單單在2025年,截至5月底,香港已有至少四間戲院結業。這股結業潮反映了香港戲院業正面臨結構性的困境。

租金重壓:無法承受之重

戲院經營成本高昂,其中租金更是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高昂的租金對於戲院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負擔。MCL康怡戲院結業的原因之一,便是租約期滿。雖然官方聲明中並未明確提及租金上漲的問題,但從其他個案來看,租金壓力確實是導致戲院結業的重要因素。例如,嘉禾啟德戲院結業後,業主便入稟追討欠租516萬港元。此外,受到社會運動及疫情的影響,許多業主不願下調租金,寧願將舖位空置,這也加劇了戲院的經營困境。

競爭加劇:內憂外患的夾擊

除了租金壓力,香港戲院業還面臨來自內外的激烈競爭。一方面,OTT平台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中觀看電影,減少了到戲院觀影的意願。另一方面,香港戲院的票價相對較高,加上其他娛樂選擇的多樣化,也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此外,盜版問題也對戲院票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轉型求存:戲院業的自救之路

面對種種挑戰,香港戲院業並非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求轉型求存的機會。一些戲院開始嘗試多元化經營,例如引入餐飲服務、舉辦主題活動、提供私人影院等,以提升觀影體驗,吸引更多顧客。也有戲院開始與OTT平台合作,推出線上線下聯動的觀影模式。此外,政府也應考慮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例如減免租金、提供稅務優惠等,幫助戲院業渡過難關。

親子樂園進駐:新舊交替的啟示

MCL康怡戲院結業後,其原址迅速被一家親子遊樂中心承租,月租約50萬港元。這反映了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商業模式的轉型。雖然戲院結業令人惋惜,但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或許,這也是香港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

香港電影文化中心:重塑光影的願景

雖然部分戲院面臨結業,但香港對於電影文化的支持並未減退。華懋集團計劃將荒廢已久的秀茂坪金茂坪戲院拆卸重建,並在上址興建「香港電影文化中心」,預計2024年啟用。這顯示了香港社會對於電影文化傳承的重視,以及對於重塑光影魅力的期盼。

結語:光影不滅,希望猶存

MCL康怡戲院的結業,無疑是香港戲院業的一個警鐘。面對內憂外患,戲院業需要積極求變,尋找新的生存之道。與此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共同守護香港的電影文化。我們期待香港戲院業能夠走出困境,重現昔日的光輝,繼續為觀眾帶來精彩的光影體驗。即使戲院結業潮持續,但香港人對電影的熱愛不會因此而熄滅,光影不滅,希望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