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按揭新趨勢:平均貸款453萬,還款期319個月」

樓市按揭現況:五月價量齊升背後的意義

香港樓市的按揭市場近期呈現出一片活躍景象,特別是五月份的數據,更是引人注目。根據金管局的統計,五月份新批出的住宅按揭宗數和金額,雙雙創下近12個月的新高,分別錄得5,875宗和266億港元。這一現象背後,究竟反映了哪些市場動態和趨勢?

拆息下跌,樓市交投轉旺

五月份按揭市場的活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拆息的急跌。拆息,即香港銀行同業拆息,是銀行間互相借貸的利率,它的下降直接降低了按揭貸款的成本,刺激了潛在買家的入市意願,進而帶動了樓市的交投。此外,大型新盤的入伙也是推高按揭宗數的重要因素。新樓盤的推出,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按揭需求,進一步推高了整體按揭市場的數據。

按揭比率輕微上升,反映市場信心

五月份的按揭比率為62.7%,較上月增加了0.2%。按揭比率是指按揭貸款額佔物業價值的比例,它的上升通常反映了買家對樓市的信心,願意承擔更高的槓桿。雖然增幅不大,但也能側面印證市場情緒的回暖。此外,平均還款年期維持在319個月,即26.58年,而平均按揭貸款金額則增加至453萬港元,按月增加了11萬港元。這顯示買家傾向於借取較高的貸款金額,以應對不斷上漲的樓價。

轉按宗數顯著增長,精明業主把握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轉按市場也相當活躍。部分業主為了套現、鎖定更優惠的利率,或者解除按揭保險,選擇將現有的按揭轉移到其他銀行。轉按宗數的增加,反映了業主們對市場利率變動的敏感度,以及積極管理自身財務的意識。

按揭「三高」現象:風險與機遇並存

所謂按揭「三高」,指的是平均按揭比率、平均按揭貸款金額和平均還款年期都處於高位。今年早些時候,香港按揭市場就出現了「三高」現象,其中二月份的平均按揭比率更創下逾15年新高,平均按揭貸款金額也創下18個月新高。這種現象既帶來了機遇,也潛藏著風險。

機遇:

  • 提高置業能力: 較高的按揭比率和貸款金額,降低了首期付款的壓力,使更多人有能力進入樓市。
  • 刺激經濟活動: 按揭市場的活躍,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例如地產代理、裝修、傢俱等,有助於整體經濟的增長。

風險:

  • 利率風險: 如果未來利率上升,供樓負擔將會加重,可能導致供樓困難甚至斷供。
  • 樓價下跌風險: 如果樓價下跌,可能會出現負資產的情況,即物業價值低於未償還的貸款金額。
  • 過度槓桿風險: 過高的按揭比率意味著過度槓桿,一旦出現財務危機,風險承受能力較低。

H按仍是主流,P按逐漸式微

在按揭產品的選擇上,H按(以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為基準的按揭)仍然是市場的主流。由於拆息波動較大,銀行提供的H按利率通常較為優惠,吸引了大部分借款人。相反,P按(以最優惠利率為基準的按揭)的選用比例則相對較低。

澳門按揭市場:與香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的按揭市場與香港存在一些差異。根據澳門金融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25年4月底,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總額較上月有所下跌,與一年前相比也有所減少。這可能與澳門的經濟結構、人口規模以及政府的房地產政策有關。

未來展望:審慎樂觀,關注利率走勢

展望未來,香港的按揭市場走勢仍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美國聯儲局的加息步伐、香港的經濟增長、政府的房地產政策等,都將對按揭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買家的入市意願、銀行對按揭業務的態度,也會左右市場的供需關係。

總體而言,對香港按揭市場的未來走勢應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在享受低息環境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利率走勢,做好風險管理,避免過度槓桿。對於潛在買家而言,應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量力而為,選擇合適的按揭產品。對於現有業主而言,則應積極管理自身的按揭貸款,把握市場機會,優化財務狀況。

樓市按揭,理性決策是關鍵

樓市按揭是一個複雜的金融產品,涉及到大量的資金和長期的承諾。在做出決策之前,務必做好充分的功課,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切勿盲目跟風,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