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實施以來,已走過五個年頭。這部法律的出台,標誌著香港社會治理進入新階段,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爭議。隨著今年「七一」回歸紀念日的到來,回顧《國安法》五年的影響及其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意義,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社會秩序改善、法律爭議與人權挑戰,以及政治生態變遷三方面探討香港如何迎接這個特殊時刻。
首先,《國安法》的實施帶來了明顯的社會秩序改善。在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香港經歷了嚴重動盪,不少市民因安全憂慮而改變出行方式,大律師馬恩國形容當時白天出門需考慮交通工具選擇,晚上更避免外出以防遭遇攻擊[1]。然而,自《國安法》頒布後,有效平息了暴力事件和騷亂,使得城市恢復穩定,被視為維護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教育大學相關研究中心負責人顧敏康稱該法律是「定海神針」,強調其在穩定社會秩序上的積極作用[1]。
然而,在法律層面上,《國安法》也引起不少爭議和批評。根據國際特赦組織最新報告,自2020年至2025年間,有255名人士因涉嫌違反《國安法》等相關條例被拘捕或起訴,其中超過八成被認為是錯誤定罪[2]。此外,多數被告在審訊前長期羈押且難以獲得保釋,人權團體批評該法律嚴重侵蝕了言論自由及司法保障制度,使港人在表達意見時充滿恐懼[2]。這些指控凸顯出《國安法》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人權風險,引發本地及海外對港人基本自由受限的關注。
政治生態方面,中共政府透過《國安法》,徹底改造了香港原有半民主體制。一方面,以危害国家安全為由取消多位民主派議員資格並判刑;另一方面,更改選舉規則,只允許所謂「愛国者」參選立法會和區議會席位[3]。此舉使得立法機構功能大幅弱化,被批評成中國全人大式橡皮圖章,而投票率亦降至歷史低點約30%,反映市民參政熱情受挫[3]。此種政治環境轉變深刻影響公眾對政府信任度與參政意願,也讓外界質疑香港自治空間是否縮小。
面向未來,今年七一是檢視五年成果與挑戰的重要節點。《國安法》的支持者強調它恢復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競爭力提升,如2025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港排名躍升至全球第三,即是一例證明[4];同時堅持依法治港原則不動搖。然而,人權團體呼籲應正視言論自由受限問題,加強司法透明度,以免犧牲基本權利換取短期穩定。此外,在全球地緣政治複雜背景下,如何平衡維護主權、安全與尊重多元聲音,是未來政策制定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
總結而言,《香港國家安全法》五周年既見證了一段由亂轉治、再向興盛邁進的歷程,也暴露出諸多人權及民主制度上的矛盾與衝突。在迎接今年七一之際,全港上下應深入反思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維護市民基本自由之間取得合理平衡,使香港能夠真正實現長遠繁榮穩定,同時保持其獨特活力和多元價值觀。在中央支持下推動依法治港固然重要,但唯有兼顧公平正義、人文關懷方能贏得更多市民認同,共創美好未來。[1][2][3][4]
資料來源:
[1] www.locpg.gov.cn
[2] www.amnesty.org
[4] www.info.gov.hk
[5] news.sina.com.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