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思國際學校停辦 教育局催還建校債券」

朗思國際學校停辦事件概述

位於九龍塘的朗思國際學校(Think International School)據報將於2024年7月31日正式停辦。此消息由學校向家長發佈電郵通知,令部分家長憂慮已購買的約20萬元建校債券能否如期退還,並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廣泛關注。教育局方面則表示,迄今未接獲校方正式的停辦通知,正積極了解該校的具體情況,並敦促校方盡快與持份者溝通,確保學生教育不中斷及債券款項退還。

朗思國際學校背景與辦學模式

朗思國際學校成立以來,主打國際文憑(IB)小學課程,服務對象多為中產階層家庭子女。學校主張全英語教授環境,著重多語文能力的培養,致力在多元文化氛圍中推行優質雙語學前至小學教育。學校曾獲IB世界學校認證,吸引不少家長青睞。據資料,朗思亦有經營幼稚園部門,並在九龍城區多處設有校舍。

停辦消息突如其來 家長與教育局處境尷尬

家長們憂心停辦可能帶來的損失,尤其是學校所發行的價值約20萬元建校債券是否安全成為焦點。債券作為家長與學校間的財務承諾之一,存在監管不足、缺乏有效抵押品的風險,若學校停辦,家長可能面臨資金無法全數回收的困境。

教育局則表示尚未接獲校方正式停辦通知,對於家長未接獲或不了解最新安排感到關注,並承諾會與學校保持聯絡,協助有需要的家長和學生。教育局同時強調,會督促學校嚴格按照協議及法律責任退還債券款項,確保學生的教育權益不受影響。

過往爭議與法律問題

歷史上,朗思國際學校曾被指控在私立學校崇正中學的校舍違規辦學,涉嫌未經註冊使用校舍及聘用非合規教職員,校長曾面對多項票控,雖最終脫罪,但法律和管理層面的風波反映出該校運作曾面臨一定挑戰。此次停辦事件似乎延續了其經營上的困難。

私立國際學校經營陷阱

朗思國際學校事件凸顯私立國際學校經營風險,特別是涉及預繳債券等金融產品時,更考驗家長的法律和財務防範意識。與政府資助的公立或直資學校不同,私立國際學校的資金運作及監管較為薄弱,突發停辦時家長往往處於較弱勢的地位。

除了債券風險,停辦消息還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安排和升學規劃,不少家長擔憂下一步子女的就學選擇及銜接問題,尤其在香港教育資源已經緊張的現狀下,突然失學令家長和學生心理壓力倍增。

教育局角色與應對策略

教育局作為監管機構,面對學校停辦資訊不透明及家長求助,需加強與學校及家長溝通機制,及早介入澄清事實並協助轉校安排。同時,應檢討私立學校債券的監管框架,保障家長權益,避免類似財務風險重演。教育局已有敦促朗思學校依法退還款項,並承諾若發現違法行為將嚴肅處理。

對家長與社會的啟示

此次朗思國際學校停辦事件,是對香港私營教育市場及家長風險意識的警示。家長在選擇私校時應更謹慎,了解學校的財務狀況、法律合規情況及退學保障措施,避免安置子女於可能出現經營困難的機構。社會也應關注國際教育機構的健康發展,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及家長利益受損。

總結

朗思國際學校突如其來的停辦消息,暴露了私立國際學校在監管、資金運作及溝通上的多重問題,對家長、學生及整個教育體系帶來衝擊。教育局雖積極介入,但資訊不透明與家長利益保障的難題仍待解決。未來,如何建立更健全的私校監管機制,減低家長和學生風險,成為香港教育管理不可忽視的課題。這場風波也提醒社會,選擇學校需謹慎,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承傳,更是信任與保障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