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製造業現況與未來挑戰分析報告
—
製造業與電子商務雙引擎驅動經濟成長
越南近年因其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政治穩定以及地緣優勢,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重要熱點。數據研究公司METRIC報告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越南五大電子商務平台交易額達到227.7萬億越南盾,年增37.66%。這不僅反映了消費者市場的快速升級,也顯現製造業外延擴張帶動內需消費的良性循環。
傳統製造業仍是越南經濟的基石,尤其是外資注入持續推動相關產業鏈發展。正隆公司計畫在越南擴建第三期生產線,目標滿足包裝紙需求成長與電子業轉單,突顯越南在產業升級與智能製造轉型上的潛力。
障礙重重:關稅、成本與政策的不確定性
美國近期重新對越南課徵46%的懲罰性關稅,使當初為迴避中美貿易戰成本而轉移至越南的中國工廠主陷入兩難。越南本身生產成本普遍高於中國,加上高關稅的雙重衝擊,令利潤空間大幅收縮,甚至導致數億元的建廠合同受阻或取消。
此外,自2024年起越南實施15%的全球最低稅率政策,部分跨國企業因此感受到經營成本壓力。儘管企業透過尋求財政補貼以抵消衝擊,然而補貼遲遲未到位,加劇投資信心下降。奧地利半導體大廠AT&S就是典型案例,因缺乏足夠激勵和技術人才,最終選擇轉向馬來西亞布局。
基礎設施與營商環境的瓶頸
在電力供應及基礎設施不穩問題上,越南仍有明顯短板。許多外商在考慮佈局越南時,對電力穩定性表達顧慮,這直接影響了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此外,越南在技術人才培養方面也尚未能完全滿足高科技製造需求,成為吸引外資的另一限制。
營商環境方面,行政法規與效率提升成為企業順利拓展的關鍵。正隆第三期廠在克服這些限制後已能順利推進,顯示越南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已有一定成效,但整體尚待強化。
「中國+1」策略的轉向與挑戰
越南曾被視為「中國+1」的理想基地,以分散供應鏈風險。然而,隨著美國關稅的起伏和越南自身成本的上升,這一策略的吸引力受到挑戰。製造業外移不再只是成本驅動,更多企業開始重視政策穩定性、供應鏈完整性與基礎設施完善度。
越南的一黨專制政治體制在維持穩定的同時,也引發部分跨國企業對法規透明度及長期政策連續性的疑慮。未來,越南若欲保持外資吸引力,需在政策激勵、技術人才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持續加碼。
未來展望與策略建議
越南製造業的成功離不開與電子商務的互補推動與內需市場擴大。國內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及外資對越南產業鏈的布局,將為市場注入新動能。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平衡成本、政策穩定與基礎建設,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
對企業而言,投資越南需做好成本與風險評估,預留足夠空間應對政策波動與營運挑戰。政府方面,提升補貼執行效率,完善配套基礎建設與培育技術人才,將是留住與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
綜觀整體,越南並非製造業的廉價天堂,而是一個正處於轉型陣痛期的新興市場。未來之路在於克服短期困難,強化長期競爭力,實現高品質的製造業升級與消費市場繁榮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