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女騙富婆投資敗訴 贖金賠6600萬」

富婆被「契女」騙逾6000萬港元案詳析

這起案件聚焦於一名年逾七旬的離婚婦女,持有約2億港元的資產,因信任一位自稱金融才女的「契女」范佩韻,被誘騙投資各類金融產品,最終損失逾6000萬元,並引發一連串刑事與民事法律行動。

欺詐手法與受害過程

范佩韻自稱銀行和金融專業人士,在2014年開始與被害婦女接觸,並成功取得她的信任。詐騙手法包括:

虛假投資資訊:范佩韻包裝自己為「金融才女」,以華麗的形象和專業包裝,游說受害人投入高額資金於所謂金融產品。
模擬合法程序:詐騙團伙中兩男分別冒充金管局職員,進一步營造投資合法、值得信賴的假象。
謊稱需支付額外款項:聲稱必須向金管局支付稅款或手續費以獲取投資收益,誘使富婆匯出巨款。
多次誘騙匯款:案情顯示,女事主歷時數年,不斷被要求追加投資,最終損失累計逾6000萬元。

這種利用親密關係包裝的騙局,令受害婦女難以防範,因為「契女」身份打造了信任網絡,打破了傳統詐騙的陌生人套路。

同黨協助與法律追訴

除了范佩韻主謀外,兩名曾協助其冒充金融監管機構員工的男子也被控欺詐和洗黑錢等罪名。案件經高等法院審理後:

– 兩男被判監禁,主犯范佩韻逃逸潛逃至今未被捕。
– 法院指控兩男為了「萬元報酬」而協助騙案,法官斥責其「無人性」。
– 法律層面涵蓋欺詐、洗黑錢共七項罪名,顯示案件複雜且涉及金流轉移。

此外,富婆也向高院提出民事索償,初步判決范佩韻為主謀,確定須賠償受害損失6.6千萬港元。

事件的社會意義與警示

此案反映出多層面值得深思的問題:

老年人財產保護的脆弱性:即使擁有雄厚資產,年長者因信任、孤獨或資訊不對稱,仍易成為金融詐騙目標。
金融詐騙手法日益精細化:「契女」身份巧妙利用人情關係,搭配技術手段(冒充政府職員),讓受害者難以察覺真相。
法律追責與遲緩效率:主謀潛逃未歸案,凸顯跨境追逃、法律執行等現實困難。
社會信任破裂的隱憂:人際間的信任被濫用,不僅侵害財產,更打擊受害者的心理與社會安全感。

結語:警覺與防範的重要啟示

這起震驚香港財經界的詐騙案,教人深切感受到財富難以保證安全,尤其在複雜金融環境中,信任的建立不應被輕易透支。年長者及家屬須增加對金融詐騙的警覺,同時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需強化宣導及追訴手段。金融詐騙非只是單純的犯案行為,更是情感、信任及法律的交織,唯有全面防範才可減少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