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後通便藥等特定藥物限發8週」

醫管局優化配發藥物新措施的背景與挑戰

公立醫院一直面對配藥浪費的挑戰,特別是在專科門診和慢性病藥物的配發上。醫管局最新推行的藥物配發新措施,旨在透過合理限制每次配發藥量,減少藥物剩餘與浪費,從而節省大量公共醫療經費,同時提升病人用藥安全與依從性。

過去公立醫院患者多能一次取得較大劑量的藥物,例如半年以上的分量,導致部分病人在病情好轉或停藥後仍持有多餘藥品,浪費相當嚴重。據醫管局數據,藥物浪費比例約10%至15%,其中「有需要時服用藥物」(止痛藥、藥膏、排便藥、潤眼藥水等)浪費情況尤為突出,約有65%處方藥物不被病人繼續使用。

首階段措施:以24星期為配發上限

自2025年3月24日起,醫管局推行首階段配藥改革,所有出院、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病人,每次最多只能獲得24星期(約半年)的藥物。若處方超過24星期,需分期覆配。

這項措施除了節省藥品開支,估計每年可為醫管局節省數千萬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病人因持有過多藥物所引致的誤服或自行停藥問題。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表示,藥費支出未變,病人每次仍按原收費取藥,但通過分段配藥改善全盤用藥管理。

第二階段措施:縮減「有需要時服用藥物」配發量至8周

2025年第四季度起,醫管局將進一步縮限「有需要時服用藥物」(如止痛藥和排便藥等)的最長配發量,由當前24週甚至更多大幅減少至每次最多8星期。只有臨床確有需要時,醫生才能調整發放增量。

這項精準配藥措施希望解決此類藥物配發與患者實際使用需求不符的問題,減少隨意或過量服用的風險,避免藥物囤積造成浪費。醫管局預計,該階段措施實施後,慢性病藥物處方量將減少約10%,「有需要時服用藥物」處方量則大幅下降65%。

改革帶來的優勢與配套考量

節省公共醫療資源

近年公立醫院藥物支出逐年攀升,約六成花費用於專科門診藥物上。透過配藥上限及分段配藥,料能有效控制支出增長壓力,優化整體醫療資源運用。

提升用藥依從性

限制每次配藥量可以促使患者定期覆診,接受醫生評估病情與藥物使用狀況,減少自行停藥、調整用量的情況。特別在精神科、哮喘及糖尿病患者中,藥物依從性問題較為突出。

降低藥物浪費風險

多數浪費藥物源於患者未按醫囑服用、病情改變或病人忘記服藥。精準配藥可減少囤積藥物的情況,避免過期或過量藥品造成浪費。

照顧特殊臨床需要

醫管局總藥劑師強調,醫生仍可根據臨床情況靈活調整配藥量,如大面積瘀傷需要較多藥膏治療等,保障患者權益不受限制措施影響。

病患可能的疑慮與因應

部分長期病患特別是有多種慢性疾病者,可能擔心頻繁覆診領藥增加不便及時間負擔。醫管局需加強溝通,說明措施目的與病患長期健康利益,並透過跨部門協作,優化覆診安排與藥物配送便利性。

某些病例因病情複雜,需要靈活調整用藥週期,醫生的專業判斷將成為關鍵,避免硬性規定影響個別患者療效。

結語:從制度優化到病患福祉的雙贏

醫管局優化配發藥物措施,立足於減少浪費與保障公共資源,亦兼顧提升病人安全和用藥依從性。兩階段改革分別設定24周及8周的發藥上限,是理性精準配藥政策的具體體現。最終目標在於建立更健康、可持續的公營醫療服務體系,造福更多市民。

此舉不僅節省龐大藥費開支,也促使患者與醫護共同參與合理用藥,不再讓藥品成為用不到的囤積物,而是實效治療的必要保障。只要持續監察成效並適時調整,未來公立醫療的用藥管理將更高效且貼近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