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足球界逐漸受到關注,港球迷的「紅海」現象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僅展現了球迷的熱情,也為香港體育及相關經濟帶來了深遠影響。伴隨著啟德體育園的開幕和港隊在主場賽事中的傑出表現,香港體育界開始積極探索「應援經濟」的潛力,期望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的繁榮,打造一個猶如「藍海」市場般的新興經濟格局。
香港足球在過去長時間內曾面臨觀眾參與度不高和球隊成績波動的挑戰,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然而,隨著港隊在國際賽事中不斷突破,特別是在對印度隊的比賽中,啟德體育園達到五萬人滿場熱情支持,形成壯觀的「紅海」,顯示出本地球迷與足球文化重新點燃的火花。這不只是純粹的支持行為,更標誌著香港體育產業再度受到注目,並帶來新的經濟商機。
港球迷「紅海」現象不僅代表著球迷穿著紅色戰衣湧入賽場、同聲高唱的熱烈景象,更象徵球迷對球隊的堅定信任與精神鼓舞。根據相關報導,啟德體育園門票全數售罄,這種盛況在香港足球歷史中極為罕見[4]。此現象不但為本地足球帶來活力,亦為體育產業的多元發展鋪設了基礎。
然而,這股熱潮同時也暴露出商業化過程中的限制與挑戰。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港隊的紅色球衣供應短缺,導致球衣價格在市場上顯著上升[3],反映出本地足球商品化程度仍處於初級階段。商業贊助不足,球隊資源有限,讓球員培養與隊伍持續發展時有瓶頸。此外,缺少系統性的體育產業鏈及品牌經營,使得「紅海」氣氛未能轉化為穩定又具規模的經濟效益。
關注主場經濟亦是科研學界的議題。香港浸會大學運動及健康科學系教授劉永松建議,必須打好主場經濟基礎,才能進一步推動「應援經濟」落實[2]。他提出利用啟德體育園設立足球歷史博物館,表彰如葉鴻輝等偉大運動員,藉以提升港人對本土運動的自豪感和身份認同。這種軟性文化建設能激發港人情感聯繫,增強運動產業的持續競爭力。
不僅足球,香港的其他運動項目亦有豐厚的開發前景。作為「劍擊之城」,歷史悠久的劍擊運動可配合文化展示,提高本土運動吸引力[2]。加上水上運動及四徑旅遊等具潛力的體育活動,均可與娛樂元素融合,如設立啦啦隊等創新項目,提升整體體育產業的觀賞性與參與度。這種多元策略正逐步形成,有利於香港運動產業脫穎而出。
「應援經濟」概念在香港近年開始成形,其核心是通過動員球迷支持,帶動大量相關商品銷售、活動參與及周邊產業發展。隨著啟德體育園的落成及港隊出色的主場發揮,這種以球迷為中心的經濟模式展現龐大潛力[4]。政府層面亦相應重視,去年施政報告明確提出發展體育產業及主場經濟,利用大型國際賽事鞏固觀眾基礎[4],這有助為香港打造更可持續的體育市場生態。
進一步來看,「藍海」市場策略形象地描繪了尚未飽和、競爭低的體育產業全新領域。香港體育界期盼透過「應援經濟」與主場經濟相互促進,開發未曾挖掘的潛力市場,創造新的價值鏈和產業生態。這不僅能降低與傳統體育市場的直接競爭風險,也有望吸引更多投資與創新,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及娛樂等多重產業交融發展。
總體而言,港球迷的「紅海」現象不僅是體育場上的激情展示,更是香港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隨著政府與業界正逐步完善主場硬體建設和文化軟實力,聚焦「應援經濟」及開拓多元化運動項目市場,香港有望藉此邁向更加活躍且具競爭力的體育產業時代。面對仍存在的商業化和資源不足挑戰,唯有持續創新策略,融合本土情感與國際視野,才能讓體育成為港人引以為傲並惠及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隨著產業鏈的完善與品牌建設的推進,香港體育產業有望在國際舞台上贏得更多認同,為社會注入更多活力與正能量。
資料來源:
[2] www.hk01.com
[3] www.hk01.com
[5] news.hket.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