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載風雨路,驟然止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這個在香港學生運動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名字,在成立六十七年後,迎來了曲終人散的一刻。這不只是一個組織的解散,更像是一個時代符號的退場,引發無數曾經參與、關注,甚至僅僅是聽聞過學聯的人們,心中一陣複雜的波瀾。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屹立近七十載的學生組織,最終選擇結束其歷史使命?當中的無奈與現實,值得我們深思。
歷史長河中的學聯身影
回顧學聯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個學生代表組織,更是香港社會運動的重要一員。從早期的國粹研究、反對殖民教育,到後期的爭取民主、參與社會事務,學聯的身影幾乎貫穿了香港現代史上的多次關鍵時刻。它曾是凝聚學界力量、發出學生聲音的重要平台,培養了無數影響香港社會的青年領袖。學聯的旗幟,在許多爭取自由與公義的場合中飄揚,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社會的關懷。其六十七年的存在,本身就是香港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無法逾越的難關:資金監管的困境
然而,風光背後,現實的挑戰不期而至。學聯在宣布解散時,明確指出原因是「無法保證銀行戶口款項獲有效監管」。 根據報導,這與日前嶺南大學學生會成員涉嫌未經學聯批准調動學聯銀行戶口款項的事件有關。 雖然具體細節仍待釐清,但這起事件無疑暴露了學聯在內部管理,特別是資金監管方面存在的漏洞或潛在風險。
對於任何組織而言,資金的透明和有效監管都是維持運作和公信力的基石。學生組織依賴學生會費、捐款或其他籌款方式獲得資金,這些款項理應受到嚴格的管理和監督,以確保其用於組織活動、服務學生等正當用途。一旦資金監管出現問題,不僅會導致內部混亂,更會嚴重損害組織的形象和成員的信任。學聯聲稱無法保證款項獲有效監管,意味著其內部對資金流動和使用失去了必要的控制能力,這對於一個聲稱代表廣大學生的組織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解散背後的深層解讀:不僅僅是內控問題?
當然,將學聯的解散完全歸咎於單一的資金監管問題,可能過於簡化。一個六十七年歷史的組織,其興衰往往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公民社會團體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學聯作為一個具有顯著歷史地位的學生組織,其運作和生存空間可能也受到諸多無形或有形的壓力。
資金監管的困難,或許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嚴格的社會規範和對資金流動的審查日益加強的背景下(儘管學聯提及的直接原因是內部問題,但整體環境對資金合規性的要求確實更高),即使是學生組織,其財務運作也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確保所有資金往來都符合當前越來越嚴格的金融法規和監管要求,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學生組織而言,本身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如果內部管理未能及時跟上外部環境的變化,出現疏漏或風險的可能性便會大大增加。
此外,學聯近年來在學界內部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部分院校學生會的退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代表性和凝聚力。這些內部和外部因素的交織,或許共同促成了學聯最終解散的決定。在「無法保證銀行戶口款項獲有效監管」的直接原因之下,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運營困難和外部環境壓力。
未來已來:學生運動的轉型與新生?
學聯的解散,無疑是香港學生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標誌著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影響的組織退出了舞台。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學生運動的終結?或許並非如此。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運動的形式和組織模式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有的組織架構不再適應新的環境或面臨無法克服的困難時,新的力量和形式可能會應運而生。學聯的解散,或許會促使學生運動以更加去中心化、靈活多樣的方式發展。學生對社會事務的關懷和參與的熱情並不會因此消失,只是表達和組織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
未來,學生運動可能會更加依賴網絡平台、短期項目合作或鬆散的聯盟形式。學生們可能會根據具體的社會議題,自發組織、快速行動,而不是長期依賴一個固定的、層級分明的組織架構。這種轉變既帶來了挑戰(例如資源的整合、行動的協調),也帶來了機遇(例如更大的靈活性、更廣泛的參與基礎)。
學聯的故事,是香港學生運動的一個篇章,這個篇章雖然已經翻過,但其留下的歷史經驗和精神遺產,將繼續影響著未來。如何在新的環境下,有效凝聚學界力量,發出理性而有力的聲音,是擺在當代香港學生面前的重要課題。學聯的解散,不是結束,而更像是一個轉折點,預示著香港學生運動即將開啟一個新的探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