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分析機構萊坊(Knight Frank)提出一個看似矛盾的預測:在全球經濟受挑戰、拆息(HIBOR)波動與關稅戰陰霾籠罩下,香港今年住宅樓價可能「再」下跌3%,但住宅租金卻反向上升5%。這組數字不僅描繪了當前樓市的複雜面貌,更引發了廣泛的好奇: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這場價格與租金之間的「拔河賽」?這背離的走勢背後,藏著怎樣的市場真相與未來趨勢?
房地產市場從來都不是單一因素能主宰的。它像是一艘巨輪,航行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海洋中,受到宏觀潮汐、政策風向、資金流動,甚至地緣政治暗湧的多重影響。萊坊的預測,正是對這些複雜力量相互作用下,市場可能呈現景況的一種專業判斷。要理解這個判斷,我們需要層層剖析,深入探討拆息、關稅戰以及供需關係如何共同塑造著香港的住宅市場。
經濟海平面上的雙重逆流:拆息與關稅戰
想像一下,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正同時面對兩股強勁的逆流。第一股是「拆息」的波動。拆息,簡單來說,是銀行之間互相借貸的利率,它直接影響著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牽動著我們每個房貸供款人最關心的按揭利率(特別是與HIBOR掛鉤的H按)。過去一段時間,隨著全球主要央行,尤其是美國聯儲局為對抗通脹而大幅加息,與美元掛鉤的港元拆息亦水漲船高。高企的按揭利率,意味著購房者的借貸成本顯著增加,每月供款壓力倍增。這直接削弱了潛在買家的負擔能力和入市意願,尤其是在樓價已處於高位的背景下。當「上車」的門檻因利息而變高,一部分原本計劃購房的人可能會選擇觀望或轉投租賃市場,這無疑對樓價構成下行壓力。
第二股逆流是持續存在的「關稅戰」及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風險。雖然近期有緩和跡象,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科技競爭以及其他國際緊張局勢,為全球經濟帶來了顯著的不確定性。對於高度外向型的香港經濟而言,這種不確定性影響深遠。它可能導致貿易活動放緩,企業投資意願下降,甚至影響跨國公司的營運策略,進而可能衝擊就業市場和整體經濟增長。當經濟前景不明朗,人們對未來收入和資產價值的信心就會動搖,對於涉及巨額資金的房地產投資或置業,態度自然趨於謹慎。這種風險規避情緒的蔓延,進一步抑制了市場的活躍度,加劇了樓價的調整壓力。萊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本地住宅市場受息口、一手樓庫存及中美關稅戰發展等因素影響,令樓價受壓,料今年下半年樓價最多跌3%。
為何樓價「再」受壓?庫存與預期作祟
萊坊預測樓價「再」跌3%,這個「再」字意味著樓價此前已經歷過一輪調整。而這次預計的跌幅,除了上述的拆息和關稅戰因素外,還與市場內在的一些狀況有關。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一手住宅的龐大庫存。萊坊的報告提到,市場尚有約17,500伙一手單位待售,另在未來18個月料再有30,280伙新盤供應投入市場。 如此龐大的供應量,尤其是在需求因高息和經濟不明朗而受到抑制的時候,必然導致供過於求。為了加快資金回籠和消化庫存,發展商往往會採取更積極的定價策略,包括提供各種折扣和優惠。這不僅直接拉低了新盤的成交價,也會對二手市場造成壓力,促使部分急於出售的業主降價,形成「以價換量」的局面,導致整體樓價繼續向下調整。
此外,市場預期也是影響樓價的重要心理因素。當多數人預期樓價將下跌時,潛在買家會選擇觀望,等待更低的價格;而已持有物業的業主則可能擔心資產縮水而考慮及早套現,尤其是在高息環境下供樓負擔沉重,或是出現「銀主盤」等情況時,更可能加速供給的增加和價格的下行。萊坊高級董事王兆麒也指出,受貨尾囤積影響,相信發展商推盤時會提供更多優惠吸引買家,預期貨尾量要再減少1.2萬至1.3萬伙,才有利樓價顯著回升。
逆市奇葩:為何租金反見上升?
與樓價的跌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萊坊預測今年住宅租金將反向上升5%。這看似違反常理的現象,實則反映了當前市場結構性變化。主要的推動力量來自於「人才引進計劃」和非本地學生的需求。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各類人才計劃,如「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等,吸引了大量來自內地及海外的高收入專業人士來港工作和生活。這些新來港人士在初期往往會選擇租賃而非立即購買物業,因為租賃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也避免了短期內樓價下跌的風險。
這些人才計劃的成功,顯著增加了市場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特別是鄰近商業區或交通便利區域的需求。仲量聯行報告指出,面積較細的單位租金升幅較顯著,主要是受選擇鄰近商業區居住的非本地學生及專業人士所推動。 美聯物業的數據也顯示,租金已連續多月攀升,創下近年新高。 萊坊報告亦指出,受海外高才通和非本地大學生住宅需求推動,一般住宅租金亦上升3至5%。
另一方面,高息環境對租金也起到了間接的支撐作用。正如前文所述,高企的按揭利率使得部分潛在買家延遲了購房計劃,選擇繼續租房。這種「轉買為租」的現象,進一步增加了租賃市場的需求壓力。即使樓價下跌,只要每月按揭供款仍高於同類單位的租金,租房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更具吸引力的選擇。仲量聯行報告提到,樓價預期進一步下跌,及高按揭供款造成的財務負擔,使租樓成為更吸引的選擇,尤其是對於希望提升居住環境水平的本地家庭而言。 加上整體租房供應量並未顯著增加,供需失衡自然會推升租金。
價格與租金的背離:市場結構的重塑
樓價下跌而租金上漲,這種「價格與租金背離」的現象,揭示了當前香港住宅市場供需力量的失衡以及市場結構的變化。從投資角度看,這意味著「租金回報率」正在逐步提升。租金回報率是衡量物業投資吸引力的重要指標,其計算方式通常是年租金收入除以物業價格。當租金上升而價格下跌時,回報率自然會提高。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中小型單位租金回報率已有所回升。
租金回報率的提升,理論上會增加物業對於「收租型」投資者的吸引力。然而,在高息環境下,即使租金回報率提高,與銀行定期存款等其他低風險投資方式的回報相比,其吸引力可能仍有限。而且,投資者仍需考慮樓價進一步下跌的風險以及出售時可能面臨的挑戰。因此,雖然租金上漲為租賃市場帶來活力,並可能吸引部分長線投資者,但短期內可能仍難以完全扭轉樓價的下行趨勢。
市場前瞻與應對策略
綜合以上分析,萊坊「樓價跌、租金升」的預測,反映了當前香港住宅市場正處於一個複雜的調整期。高息環境和經濟前景不明朗持續壓抑樓價,而人才政策和「轉買為租」趨勢則支撐著租金。
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這意味著不同的機會與挑戰:
- 潛在買家: 樓價的下跌可能提供了「上車」或改善居住條件的機會,但仍需謹慎評估自身的負擔能力,特別是在按揭利率可能仍處於相對高位的背景下。同時,應仔細研究不同區域和類型物業的價格走勢和議價空間。
- 業主與賣家: 面對樓價下行壓力,若非急需資金,可考慮暫時轉售為租,利用租金收入抵消部分供樓成本。若必須出售,則需對市場有 realistic expectation,並可能需要調整叫價。
- 租戶: 租金的持續上漲意味著租賃成本增加,應提早規劃租約續期或尋找新租盤,並考慮租金預算。
- 投資者: 租金回報率的提升可能為長線投資者帶來機會,但需仔細評估市場風險、資金成本以及物業選擇。相較於樓價的短期波動,穩定的租金收入可能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受到多重因素影響,未來的走勢仍存在不確定性。美國減息的步伐、全球經濟復甦的程度、地緣政治局勢的演變以及香港本地的經濟表現和政策調整,都可能影響市場的軌跡。萊坊的預測是一個基於當前資訊和趨勢的專業判斷,但並非定數。
在這場樓價與租金的「拔河賽」中,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需要保持警覺,深入了解各種影響因素,並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和需求,制定靈活應對的策略。這不僅是一場關於價格的遊戲,更是對市場智慧和應變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