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首度釋出2020年收成20萬噸儲備米

日本政府近期決定再釋出20萬噸儲備米,其中首次包含2020年度收成的稻米,這一舉動引發了市場關注。這不僅是為了解決當前日本國內大米價格飆漲和供應短缺的問題,也反映了政府在糧食儲備策略上的調整。

缺米與高價的雙重壓力

近年來,日本國內大米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受到極端高溫等氣候異常的影響,稻米產量不如預期。 此外,去年曾出現因地震預警引發的民眾恐慌性搶購,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供需緊張。 種種因素疊加,導致日本大米價格持續飆升,部分地區米價甚至翻了一倍。 這對許多家庭的生計造成壓力,也引發了「令和米荒」的討論。

政府儲備米的應對與挑戰

為了平抑米價和穩定供應,日本政府啟動了儲備米釋放機制。日本自1995年建立儲備米制度,旨在應對災害或大規模歉收等緊急情況。 原則上,儲備米會在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動用。 然而,面對當前的市場困境,政府已多次釋出儲備米。截至2024年6月底,官方儲備米約為91萬噸,但在今年3月起已四度放量釋出,預估至月底剩餘量將大幅降至30萬噸。 這次再釋出20萬噸,並首度納入2020年度的收成,顯示政府正積極運用各種庫存來因應。

首次釋出2020年度收成的意義

過去,政府釋出的儲備米主要是較近期的收成。這次破例動用儲存時間較長的2020年度稻米,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這反映了近期儲備米釋放頻繁,較新年度的庫存已有所消耗,需要動用更早期的儲備來滿足市場需求。其次,不同年份收成的稻米品質和特性可能略有差異,釋出不同年度的儲備米,或許也是為了提供市場更多元的選擇,或評估較長期儲存對稻米品質的影響。這一舉動也可能暗示著當前大米短缺的嚴重程度超出了原先預期。

流通環節的症結

儘管政府多次釋出儲備米,市場上的米價和供應問題並未完全解決。有分析指出,儲備米在釋出後的流通環節存在問題。 過去,政府多透過競標方式出售儲備米給農業協同組合(JA全農)等集貨商,但有人批評這種方式可能導致儲備米未能迅速、有效地流向零售市場,或是被中間商囤積,未能真正壓低末端售價。 為此,日本政府近期也開始調整策略,嘗試繞過傳統拍賣機制,改為與大型零售商直接簽約供貨,希望能加速儲備米進入超市,以更親民的價格銷售。 例如,部分連鎖超市和便利商店已開始以約市價一半的價格銷售儲備米,雖然有助於緩解部分消費者的負擔,但供應量有限,往往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

結構性問題與未來展望

日本大米市場的困境,除了短期內的氣候和囤貨因素,也存在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長期以來,日本政府為保護國內稻農,實施嚴格的稻米生產和進口管制政策,包括對進口米徵收高額關稅。 雖然旨在維持稻米價格穩定和保障農民收入,但也可能影響市場的靈活性和競爭。此外,農業人口老齡化和後繼者不足也是日本農業面臨的長期挑戰,可能影響稻米生產的穩定性。

面對當前的「米荒」與高價,日本政府正採取多方面措施,包括持續釋放儲備米、調整流通方式,甚至農林水產大臣也罕見鬆口,不排除未來在情況惡化時緊急進口大米的可能性。 然而,進口大米可能引發國內農業團體的強烈反彈,也觸動國際貿易敏感神經。 另一方面,這也為台灣等稻米品質優良且品種與日本相近的國家帶來出口機會。

總結而言,日本政府此次釋出20萬噸儲備米,並首次動用2020年度收成,是在當前國內大米市場供需失衡、米價飆漲的背景下,所採取的進一步應對措施。這不僅反映了政府穩定民生的決心,也突顯了日本稻米市場面臨的複雜挑戰。未來,除了短期內的儲備米調節,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結構、流通效率以及國內保護政策與市場自由化之間的平衡,將是日本政府需要持續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