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馬斯克反目對決!美媒揭密八大戰略殺招

盟友變陌路:當首富硬撼美國總統,一場牽動政商的神仙打架

曾經並肩而行,如今隔空互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與全球首富埃隆·馬斯克之間戲劇性的關係破裂,無疑是近期國際舞台上最引人矚目的政治大戲之一。這兩位風格鮮明、擁有巨大影響力的風雲人物,從昔日的惺惺相惜,走到今日的公開決裂,不僅讓外界眼鏡碎滿地,更揭示了權力、金錢與影響力之間錯綜複雜的博弈。這場首富硬撼前總統的戲碼,究竟是如何上演的?又將對美國政壇和商業世界帶來哪些深遠影響?讓我們深入剖析。

背景:從親密盟友到貌合神離

說起特朗普和馬斯克的關係,可謂一波三折。早年,馬斯克對特朗普政府並非完全支持,甚至曾因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而退出白宮的顧問委員會。 然而,近年來,隨著馬斯克在政治光譜上逐漸右傾,並收購了推特(現名X),他與特朗普的關係似乎找到了新的交集。 尤其是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馬斯克搖身一變,成為共和黨陣營的重要金主,據報他為支持特朗普和共和黨候選人豪擲了約2.77億至3億美元。 這筆巨額捐款讓他迅速進入特朗普的核心圈,甚至在特朗普當選後,被賦予主導「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的重任,旨在削減聯邦政府的龐大開支。 在白宮,馬斯克頻繁現身,與特朗普互動密切,彷彿成了特朗普政府的科技顧問和「第一好友」。

然而,這種親密關係並非沒有暗流。儘管表面和諧,馬斯克激進的削減政府開支計畫在華盛頓體系內似乎並未得到認真對待。 同時,馬斯克也對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人事安排表達不滿。 據報導,特朗普團隊內部也有聲音對馬斯克的行事風格和真實目的感到懷疑與沮喪。 這種長期累積的潛在矛盾,最終在一次看似尋常的政策分歧中被徹底引爆。

導火線:那份「大而美」的法案引發的戰火

導致這場公開決裂的直接原因,是特朗普政府近期力推的一份被稱為「大而美」(One Big Beautiful Bill)的稅收和預算綜合性法案。 這份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正待參議院表決,內容涵蓋了大規模減稅、增加邊境安全開支、削減電動車補貼及部分社會福利項目等。

馬斯克在離開政府效率部的職位後不久,便在社群媒體平台X上對這份法案發起了猛烈炮轟。 他形容這份法案是「令人作嘔的可憎之物」(disgusting abomination)、「充滿豬肉桶」(pork-filled),並警告其將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大幅增加,最終可能讓美國陷入「債務奴役」。 馬斯克特別批評法案中對電動車和太陽能補貼的削減,認為這對清潔能源產業不公平,尤其是相較於未受影響的石油和天然氣補貼。 他甚至發文呼籲國會議員「殺死法案」(Kill the Bill),並配上了電影《追殺比爾》(Kill Bill)的海報,諧音諷刺意味十足。

面對馬斯克突如其來的強烈批評,特朗普迅速做出回應。 他公開表示對馬斯克感到「非常失望」和「驚訝」,並質疑馬斯克的動機。 特朗普聲稱,馬斯克對這份法案的「內部運作」瞭若指掌,且在他離開政府之前並未表達異議,突然反對是因為法案取消了對電動車的補貼,這會損害特斯拉的利益。 特朗普甚至在自己的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稱,馬斯克在他要求其離開政府效率部並取消電動車補助後「發瘋了」(went CRAZY)。

矛盾深化:從政策辯論到人身攻擊

這場由政策分歧引發的爭論迅速升級,從理性的政策辯論演變成公開的人身攻擊與威脅。 特朗普的回應激怒了馬斯克,馬斯克隨即在X上火力全開,回擊特朗普是「忘恩負義」(ingratitude)。 馬斯克強調,若非他在去年的選舉中提供大量支持,特朗普根本不可能贏得總統大選,共和黨也無法控制眾議院並在參議院保持多數。 為了進一步反擊,馬斯克甚至翻出了特朗普過去批評政府債務和赤字的推文,用特朗普自己的話來諷刺他。

戰火越燒越烈,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發出更具威脅性的言論。 他暗示,削減政府開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終止與馬斯克旗下公司的政府合同和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的公司,特別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多年來獲得了巨額的政府合同,自2008年以來已接近200億美元。 這項威脅無疑是針對馬斯克軟肋而來。

面對特朗普的「殺手鐧」,馬斯克也展現了其「硬撼」的姿態。他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在X上指控特朗普的名字出現在已故富豪淫媒傑弗里·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的相關檔案中,並暗示這才是這些檔案未能完全公開的真正原因。 這項未經證實的指控立即引發軒然大波。同時,馬斯克也對特朗普的合同威脅做出了戲劇性的回應,他發文稱鑑於總統關於取消政府合同的聲明,SpaceX將立即開始讓其「龍」飛船(Dragon spacecraft)退役。 這一舉動可能影響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計畫。 此外,馬斯克還在X上發起民意調查,詢問是否應該在美國成立一個真正代表「80%中間選民」的新政黨,這被視為他在尋求新的政治影響力途徑。 他甚至公開回應一則關於「特朗普應該被彈劾」的貼文,簡短地回答「是的」,並建議由副總統范斯接任。

冰山下的暗流:決裂的深層原因

儘管「大而美」法案是導火線,但多家美國媒體分析認為,特朗普與馬斯克的決裂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長期積累的多重矛盾爆發的結果。 導火線之下,是權力博弈、信任破裂和利益衝突交織的暗流。

首先,馬斯克在白宮主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工作並未如預期般順利。他提出的激進削減政府開支計畫,尤其是針對大規模裁員的建議,被一些內閣成員認為「矯枉過正」,用的是「斧頭」而非「手術刀」。 特朗普隨後指示DOGE應與各部會協作,這對渴望大刀闊斧改革的馬斯克而言,是一種明顯的「降級」。 馬斯克對此深感失望,認為其提出的提案未獲華盛頓高層重視。

其次,白宮在馬斯克離開政府職位後不久,撤銷了對馬斯克親密盟友兼好友傑瑞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擔任NASA署長的提名,被視為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甚至是對馬斯克的「報復」。 雖然特朗普聲稱撤銷提名是因為得知艾薩克曼過去曾向民主黨捐款,但這些捐款記錄早已公開,其時機被認為是特朗普核心圈中一些對馬斯克不滿的人所推動。 對於在太空領域有巨大商業利益的馬斯克而言,NASA署長的人選至關重要,此事件無疑加劇了他的不滿。

再者,有報導指出,馬斯克曾承諾向特朗普的政治行動捐款3億美元,但直到他離任時,仍有1億美元尚未兌現。 特朗普的幕僚坦言「最後一筆支票還沒來」。 金錢承諾的落空,或許也是導致雙方關係緊張的因素之一。

此外,馬斯克在政府內部曾試圖干預白宮的議程,例如據稱他曾試圖阻止特朗普與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的會晤,因為他不滿這筆交易讓其商業競爭對手獲益。 馬斯克也曾公開批評特朗普政府的官員,如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 種種跡象顯示,馬斯克在白宮的最後幾週氣氛格外緊張,他與內閣成員之間存在權力角力,並逐漸失勢。

權力遊戲:首富與總統的「殺手鐧」

《紐約時報》等媒體分析指出,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衝突中,特朗普和馬斯克手中都握有能讓對方難堪甚至受損的強大籌碼。這不僅是兩個個體的爭鬥,更是政治權力與經濟及媒體影響力之間的較量。

馬斯克的「殺手鐧」包括:

  • 龐大的金錢影響力: 馬斯克是美國政壇的重要金主,尤其在共和黨內部擁有巨大的財力影響。他可以選擇將數十億美元投入到反對特朗普或支持特朗普競爭對手的競選活動中,這對任何政治人物,包括特朗普本人,都是巨大的壓力。
  • 社群媒體平台X的控制權: 作為X的擁有者,馬斯克掌握著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全球性發聲平台。他可以直接向數以億計的追隨者發布信息,塑造輿論,甚至發起政治運動。他對法案的抨擊、對新政黨的討論,以及對彈劾的表態,都顯示了其利用平台施加政治影響力的能力。
  • 潛在的「爆料」能力: 馬斯克聲稱特朗普在愛潑斯坦檔案中,這是一種極具殺傷力的指控,即便未經證實,也足以給特朗普製造巨大的政治麻煩和公眾質疑。
  • 影響自身企業甚至政府項目的能力: 馬斯克威脅讓SpaceX的「龍」飛船退役,這不僅會損害公司利益,也可能對依賴SpaceX執行任務的NASA產生影響,從而間接對政府施壓。
  • 特朗普的「殺手鐧」則在於其總統的權力:

  • 終止政府合同和補貼的權力: 作為總統,特朗普有權決定政府合同的歸屬和補貼政策。威脅取消SpaceX和特斯拉的政府合同,是特朗普對馬斯克最直接且最具殺傷力的經濟威脅。
  • 總統的平台和媒體影響力: 特朗普利用自己的社群平台Truth Social和總統的職位,可以公開抨擊馬斯克,反駁其指控,並為自己的政策辯護。他在媒體上的每一個發言都受到廣泛關注,擁有巨大的話語權。
  • 影響監管和政策的能力: 總統的態度可以影響政府機構對企業的監管,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的制定。特朗普對電動車補貼的態度,以及對NASA人事安排的影響,都體現了這種政策層面的控制力。
  • 這場「神仙打架」已經產生了初步的影響。特斯拉的股價在兩人矛盾公開後出現下跌,反映了市場對馬斯克與政府關係緊張的擔憂。 同時,這也讓共和黨內部出現了尷尬的局面,一些議員夾在支持特朗普和不願得罪金主馬斯克之間左右為難。

    未來走向:破鏡重圓或形同陌路?

    目前,這場公開衝突的未來走向尚不明朗。儘管雙方都發出了強硬的言論和威脅,但也出現了一些緩和的跡象。據報導,白宮幕僚試圖安排特朗普與馬斯克通話,以避免衝突進一步升級。 馬斯克本人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達了希望與特朗普改善關係的意願,並表示將主動採取措施降低雙方之間的緊張氣氛。 一些共和黨重量級人物和金主,如對沖基金經理比爾·艾克曼,也公開呼籲兩人「為了我們偉大國家的利益言歸於好」。

    然而,鑑於雙方個性都極其強勢,且矛盾已公開化並牽涉到深層次的利益和信任問題,要完全修復關係恐怕並非易事。特朗普以記仇著稱,馬斯克也非輕易退讓之人。即使表面上達成和解,雙方之間的信任裂痕可能難以彌合。

    如果衝突持續,可能會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在政治層面,這場分裂可能加劇共和黨內部的分歧,甚至催生新的政治力量。在商業層面,馬斯克旗下公司與政府關係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其業務發展和市場表現。在科技政策層面,雙方在清潔能源、太空探索等問題上的分歧,可能導致政策方向的搖擺不定。

    結語:當影響力遭遇權力

    特朗普與馬斯克的「拆夥」大戲,是當代社會中權力與影響力複雜交織的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在全球化和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不僅是傳統的政治人物掌握著權力,擁有巨大財富、控制著關鍵科技平台的人物,同樣具備挑戰甚至改變政治格局的巨大影響力。這場首富硬撼美國總統的戲碼,無論最終如何收場,都將作為一個案例被載入史冊,供人們思考在數字時代和巨頭林立的世界裡,政治、商業與個人影響力之間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