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僅以現代都市風貌聞名於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同樣值得關注。2025年6月,首屆「香港非遺月」正式開幕,標誌著特區政府對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推廣進入新階段。這一活動由康文署主辦、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非遺六月」為策略夥伴,旨在透過多元化的表演、互動體驗和考察活動,讓市民及旅客深入了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4]。本文將圍繞「香港非遺月2025」的舉辦背景、活動亮點及其社會意義展開討論。
主題背景與重要性
每年6月被定為「香港非遺月」,是特區政府深化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實踐的重要舉措。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在開幕典禮致辭時強調,「香港處處有非遺」,展現了這座城市雖小卻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1][4]。這一主題不僅呼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保護和傳承人類無形文化資產的倡議,也體現了本地社區對於傳統技藝和生活智慧的珍視。
多元活動促進全民參與
本屆「香港非遺月2025」規模空前盛大。據康文署介紹,整個六月期間將提供超過80場精彩的非物質文化表演、60個互動體驗攤位以及20個「非遺精華遊蹤」考察活動[1][4]。這些項目涵蓋超過100項本地特色技藝和文化習俗,逾50名國家級及本地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其中。
嘉年華作為開幕重頭戲於5月底至6月初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現場匯聚舞獅、英歌巡遊、長洲飄色、舞龍巡遊等極具地方特色的節目;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粵劇選段詠春拳術等亦輪番上演[2][3]。此外還有太極表演和龍船舞等傳統藝術展示。市民可免費入場觀賞並親身體驗各類手工藝製作和非物質技藝示範。
推動社區認同與文化交流
通過舉辦大型嘉年華和各類工作坊,「香港非物資文化節日」(即本次“N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nth”)有效拉近了不同世代之間的距離——年輕一代得以近距離接觸祖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而老一輩則有機會向公眾展示其精湛手藝或獨門絕活。
例如南音說唱藝術家現場演繹經典曲目;葉問詠春拳師傅帶領觀眾學習基本招式;更有專業團隊指導如何製作紙紮工藝品或剪紙藝術品等等——這些都讓參與者感受到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歷史脈絡[2]。
同時,“精華遊蹤”系列則帶領參加者走訪全港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或民俗場所(如天后廟宇),進一步加深大家對本土信仰體系及生活方式的認識。
提升國際形象 促進旅遊發展
除了服務本地社群外,“Hong K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nth”還致力於吸引海外旅客前來體驗獨特東方魅力。“免費睇表演”、“親身參與互動”成為宣傳亮點之一——無論是來自內地還是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武術到戲曲再到手工製作……每一項都充滿趣味性且富有教育意義[1]。
這種開放式平台不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許多外籍人士表示他們首次接觸到如此多樣化且生動活潑的中國傳統元素,並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部分旅行社甚至專門設計“非遗之旅”,將相關景點納入行程安排當中.
—
總結而言,“Hong K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nth 2025”的成功舉辦標誌著特區政府在保護本土無形資產方面邁出堅實一步.它既強化了社會凝聚力又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未來隨著更多創新形式(如線上直播/虛擬展覽)加入進來,“非遗”必將煥發新生機—成為連接過去現在未來之橋樑,也讓更多人認識到:即使身處高度現代化都市環境下,“传统之美”依然熠熠生輝.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3] www.icho.hk
[4] www.info.gov.hk
[5] www.icho.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