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海難驗船主任質疑水密裝置安全性

海上悲歌:南丫海難的未竟真相與驗船迷思

「南丫四號」的最後一程,不是歸途,而是許多家庭無法癒合的傷口。2012年10月1日那個本應普天同慶的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撞擊,讓127名港燈員工及其家屬的賞煙花之旅,瞬間變調為一場死亡浩劫。最終,39個鮮活的生命,在冰冷的海水中消逝,留下無數的眼淚與疑問。 在這場香港自1971年以來最嚴重的海難背後,除了船隻操作失誤,更揭示出船隻安全監管中令人難以置信的漏洞。而「驗船主任看情況驗水密裝置,問何種情況答:唔知㗎」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回應,卻如同一根針,狠狠地扎在人們心上,直指驗船程序的敷衍與失職,也點燃了我們深入探究這場悲劇真正原因的渴望。

疏忽的連鎖:設計、建造到檢驗的層層失守

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如同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開了「南丫四號」沉沒的關鍵原因。報告指出,這艘船在設計、建造到檢驗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其中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圖則上應存在的水密門,在實際建造時卻「消失」了。 「南丫四號」的設計本應有六個水密艙,這些水密艙壁上的水密門,是確保船隻在部分船艙入水後仍能維持浮力的重要安全裝置。然而,油箱房與舵機房之間理應設置水密門的位置,最終只剩下一個通道口。 這致命的缺失,直接導致船隻在被撞擊後迅速入水,並在短短一至兩分鐘內傾側翻沉。

驗船的盲點:為何安全門成了「隱形」的存在?

理應為海上安全把關的驗船程序,在此次海難中卻徹底失靈。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嚴厲批評海事處在驗船過程中敷衍塞責,有法不依。 最令人費解的是,「南丫四號」在建成後多年的定期檢驗中,包括增加壓載物後進行的深入船艙檢驗,海事處的驗船人員竟然多次沒有發現這個致命的開口,以及漏裝的水密門。 這不禁讓人質疑,驗船的標準究竟是什麼?流程是否存在嚴重漏洞?

「視乎情況」的模糊地帶:驗船主任的證詞

在死因研訊中,當年的驗船過程被一一審視。有時任高級驗船督察在庭上供稱,2012年為「南丫四號」進行年檢時,會檢驗甲板以上的水密裝置,而甲板以下的則會「視乎情況」決定是否檢驗。當被追問「視乎什麼情況」時,他竟回答「唔知㗎!」。 這種「唔知㗎」的回答,暴露出的不只是個人的專業知識缺失,更可能反映出整個驗船流程中對於關鍵安全裝置檢驗缺乏明確、嚴謹的指引。如果驗船人員可以憑藉「情況」來決定是否檢查關乎船隻抗沉能力的水密裝置,那麼所謂的「定期檢驗」,又能提供多少實質性的安全保障?

圖則的矛盾與溝通的鴻溝:資訊傳遞的失誤

調查報告也指出,「南丫四號」的圖則本身存在矛盾。部分圖則標示油箱房與舵機房之間是水密艙壁,而另一部分圖則卻標示為通道口。 然而,負責審批圖則的海事處人員未能發現這個問題。而在後續的建造和驗船過程中,信息似乎也未能有效傳遞和核實。有前高級驗船督察供稱,在為新船進行檢驗時,會帶備喉管圖則及消防圖等,但未必會檢閱總佈置圖。 這讓人質疑,如果驗船人員未能全面審閱所有相關圖則,如何能確保船隻的實際結構與設計圖則完全一致,特別是涉及水密構造等關鍵安全部分?資訊在不同部門和人員之間的傳遞是否順暢、有效,顯然存在疑問。

責任的追究與制度的改革:遲來的正義

南丫海難不僅是兩艘船的碰撞,更是人為疏忽和制度缺失共同釀成的悲劇。雖然兩艘肇事船隻的船長被判刑,但公眾對於海事處的監管責任,始終存在質疑。 調查報告嚴厲批評海事處的監管制度存在嚴重問題,驗船程序敷衍塞責,對船上救生衣要求亦寬鬆執法。 事件發生後,政府雖然成立了獨立調查委員會並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加強船隻通訊設備、安裝水密艙門警報器、以及加強船長身體檢查等,並表示會檢討海事處的發牌、規管、巡查、執法等範疇,但公眾對於相關公職人員責任的追究,以及海事處內部調查的透明度,仍有不少聲音。家屬多年來鍥而不捨地追尋真相,入稟法院要求召開死因研訊,也反映了他們對獨立調查和內部調查結果的不足之處的憂慮。

海難的警示:不能遺忘的教訓

南丫海難是一次慘痛的教訓,它不僅揭示了船隻安全監管的漏洞,也提醒我們,任何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驗船主任那句「唔知㗎」,在法律上或許只是證詞的一部分,但在公眾心中,卻是失職與不負責任的縮影。要避免悲劇重演,除了追究責任,更需要徹底改革和完善船隻安全監管制度,確保驗船程序有規可循、有據可依,絕不允許模糊地帶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為海上航行築起堅實的安全防線,讓每一位乘客都能平安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