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暫停儲備米申購,70商家已申請

米,是日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靈魂,是文化的根基,更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近期從日本傳來的消息,卻讓這份日常的安定感泛起了漣漪——日本政府停止受理儲備米申購,而提出購買申請的商家,竟已累積到約70家。這看似簡單的一則新聞,背後牽動的,是日本當前正經歷的「米荒」困境,以及政府在穩定糧食供應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微妙平衡。

儲備米:看不見的國家糧倉

想像一下,一個國家為了確保在天災人禍或供應鏈中斷時,人民依然有米可吃,會怎麼做?日本的答案就是「儲備米制度」。這項制度自1995年,也就是在經歷1993年大歉收後建立,旨在儲備一定數量的稻米,以應對不時之需。大致以100萬噸為基準,這個數量被認為足以應對十年一遇的歉收,甚至是連續兩年的欠收情況。政府每年會收購約20萬噸的米進行儲備,而存放約五年後,這些舊米會被出售,多數作為飼料用米等非主食用途。 過去,這種儲備米很少會因非災難因素釋出,它就像一個隱形的國家糧倉,默默地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米價飆升下的不得已:儲備米登場

然而,近年來日本的稻米市場卻不太平靜。從2023年夏天的高溫乾旱導致產量減少開始,米價便一路攀升。雖然2024年產量有所回升,但由於2023年的舊米提早消耗,加上疫情後觀光客回流、麵粉價格上漲導致家庭米飯消費增加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市場供需失衡,米價居高不下。 許多地方出現超市貨架空空如也的景象,5公斤裝的米價甚至飆升至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人氣品牌「越光米」甚至接近5000日圓一包。 這種情況讓日本民眾苦不堪言,連小學營養午餐的預算都不夠買米,只能減少供餐次數。

面對嚴峻的「米荒」局面,日本政府不得不動用儲備米這張「王牌」。今年三月,政府罕見地拍賣緊急儲備米糧,這也是自1995年建立機制以來,首次因供應鏈問題而非災難釋出庫存。 起初,儲備米透過競標方式釋出,但這種方式受到批評,認為可能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因此,新上任的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決定取消競標制,改採「協商合約制」,希望能將儲備米以較低的價格(例如每5公斤2000日圓區間)提供給商家,並最終反映在零售價格上。

商家搶購潮:70家企業排隊的原因

正是在這種「協商合約制」下,日本政府開始受理儲備米的申購。結果令人驚訝,短短一天之內,就有約70家企業提出了申購申請,總申購量超過20萬噸,幾乎達到了此次計劃投放的2022年產大米總量,政府不得不緊急停止受理申請。 那麼,這約70家商家究竟是誰?他們為何如此急迫地想要購買儲備米?

從報導中可以看到,申購的企業包括經營大型連鎖超市、大型電商等大型零售業者,例如日本知名的伊藤洋華堂(Ito Yokado)和唐吉訶德(Don Quijote)等。 這些企業直接面對廣大的消費者,米價飆漲和供應不足直接影響他們的銷售和顧客滿意度。為了確保貨架上有米可賣,並盡可能以較穩定的價格提供給消費者,他們對政府釋出的儲備米需求強烈。

除了大型零售商,其他可能提出申購的商家還可能包括:

  • 食品加工業者: 生產米飯相關食品(如飯糰、便當、米果等)的企業,需要穩定且價格合理的稻米原料。
  • 餐飲業者: 餐廳、食堂等,米飯是其核心成本之一,米價上漲對營運壓力巨大。
  • 批發商/分銷商: 作為連結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的橋樑,他們需要充足的庫存來滿足下游需求。
  • 團膳供應商: 例如學校、醫院、企業等團體供餐單位,需要大量稻米。事實上,已有台灣米被進口供應日本的團膳市場,顯示了這塊市場的需求。

這些商家急切申購儲備米,反映了當前日本國內稻米供應的真實緊張狀況。儘管政府已表示將釋出儲備米,但市場的焦慮情緒依然存在。對他們而言,能夠獲得政府提供的儲備米,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供應來源,降低採購成本,從而緩解因米價飆升帶來的經營壓力。約70家的申請數量,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更是當前「米荒」危機下,日本各行各業對穩定稻米供應的集體呼聲。

停止受理的背後:供需缺口與政策考量

政府在短時間內停止受理申購,一方面是因為此次計劃投放的2022年產大米已全數被申購完畢。 這進一步證實了市場的需求遠超預期。另一方面,政府可能也需要時間評估下一步的策略。雖然剩餘的2021年產陳米計劃賣給中小超市和米店,以照顧到更多元的市場需求,但整體而言,此次儲備米釋出的量相較於市場的總需求,可能仍是杯水車薪。

政府在釋出儲備米的同時,也面臨兩難。過度釋出可能影響未來儲備量,削弱應對長期風險的能力;而釋出量不足,則難以有效平抑米價,緩解民生壓力。此次約70家商家迅速「搶購」儲備米的現象,無疑給政府敲響了警鐘,顯示出當前稻米市場的緊張程度,以及政策調控的迫切性。

前景與挑戰:如何走出「米荒」陰影

日本政府停止受理儲備米申購,以及背後約70家商家的熱烈反應,清晰地描繪了日本當前稻米市場的緊張局面。這場「米荒」不僅是氣候變遷、天災影響下的產量波動問題,也牽涉到長期的農業政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全球糧食市場的波動。

要根本解決問題,日本需要多管齊下。短期來看,政府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儲備米庫存,考慮是否以及如何繼續釋出。同時,鼓勵進口米可能也是一種選擇,儘管這涉及到複雜的關稅和貿易政策。長期而言,提升國內稻米生產的抗災能力、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糧食自給率等,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此次事件,或許能促使日本社會更深刻地思考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個以米為傲的國度,米價的波動觸動著每一個家庭的神經,也考驗著政府的應對能力。約70家商家的申購申請,是市場真實需求的縮影,也是一聲警示:如何確保未來的餐桌上,米依然充足且價格穩定,將是日本農業和政府持續面臨的重大挑戰。這不僅關乎經濟民生,更與日本的文化認同和國家安全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