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時分,一聲不尋常的巨響劃破屯門的寧靜,緊接著是大量湧出的水流,瞬間將屯門公路部分路段淹沒。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前日深夜的一場突發事故——屯門公路近兆康站附近一條直徑900毫米的地下食水主幹管爆裂。 這條肩負著屯門區重要供水任務的「大動脈」突然受損,不僅對當區的食水供應構成潛在威脅,更對這條承載著大量通勤車流的交通大動脈造成了嚴重阻塞,無數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因此被打亂。
水管爆裂的位置恰好位於屯門公路往元朗方向近兆康站,事發後,洶湧的水勢迅速淹沒了路面,為了確保行車安全及進行緊急搶修,相關部門不得不立即封閉屯門公路往元朗方向的快線及中線。 這條平日裡車水馬龍的公路,瞬間變得異常。「塞車」成了當日屯門居民口中最頻繁出現的詞彙。從清晨的上班高峰,到傍晚的下班時段,屯門公路及其周邊道路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擁堵。
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平日裡只需半小時的車程,當天可能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 有從機場下班回屯門的市民無奈表示,平時不到一小時的車程,當天足足花了三小時才回到家,形容「時間停頓咗咁樣」,直言是居住屯門多年來「塞得最耐嘅一次」。 甚至有市民因為長時間被困車龍,擔心內急問題,慶幸「好彩冇飲水上車」。 這種切身經歷的擁堵,讓許多人深感不耐煩和無奈。
屯門公路的阻塞效應迅速向外蔓延,皇珠路往屯門公路方向亦出現嚴重擠塞,龍尾一度延至龍逸邨及安定邨。 多條原本行經屯門公路的巴士路線被迫改道,雖然巴士公司盡力安排,並表示沿途車站不受影響,但長時間的車程延誤仍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一時間,港鐵成為了許多市民無可奈何之下的唯一選擇,導致港鐵站內人流明顯增加。
面對突發事故,水務署迅速展開搶修工作。然而,由於涉事水管是直徑900毫米的主幹管,且漏點位於屯門公路慢線下方,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水務署工程團隊通宵達旦地尋找漏點並進行修復。 在搶修過程中,為了盡量減輕對交通的影響,水務署也採取了一些應變措施。例如,在傍晚交通繁忙時段前,工程團隊曾暫時重開屯門公路的部分行車線,以紓緩交通壓力。 但這只是短暫的措施,為了徹底完成水管維修,部分行車線需要在晚間再次封閉。
除了交通影響,這次爆水管事故也對屯門區部分屋苑及三間醫院的食水供應造成了影響。 屯門區北部、皇珠路以北、震寰路及青松觀路交界以南,以及屯門河以西北範圍的樓宇,包括大興邨、山景邨、良景邨等多個屋苑都受到了暫停食水供應的影響。 雖然水務署緊急調派水車和水箱為受影響居民提供臨時食水,並與醫院聯繫確保基本供水,但突如其來的停水無疑給居民生活帶來了不便。 屯門碼頭附近一帶的沖廁水供應也因此暫停。
整個搶修過程持續了大約27小時。 在這段時間裡,工程人員爭分奪秒地進行水管修復及路面恢復工作。 他們不僅要處理爆裂的水管,還要清理路面積水、回填路面、重鋪瀝青,確保道路恢復平整和安全。 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
最終,經過工程團隊的不懈努力,涉事水管的修復工作於事故發生約27小時後的翌日凌晨約3時完成。 隨著水管維修的完成,受影響範圍的食水供應也於當天早上陸續恢復。 更令人振奮的是,相關的路面修復工程也緊隨其後迅速完成,趕在當日清晨約6時全面重開了所有受影響的行車線。
屯門公路的所有行車線重開後,困擾了市民超過一天的交通擠塞終於得以紓緩。 從早上開始,屯門公路的交通狀況逐漸恢復正常。這場突如其來的爆水管事件,從發生到完全解決,就像一場短暫但影響深遠的「交通癱瘓」考驗,讓屯門居民和通勤者深刻體驗到了道路交通的脆弱性以及基礎設施維護的重要性。
這次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屯門區地下水管狀況的關注。 近年來,屯門地區曾發生過多次水管爆裂事故,這使得一些人質疑當地地下水管是否存在老化問題。 工聯會屯門團隊就表示,近日屯門發生多次爆水管事件,影響市民正常生活,認為發展局及水務署需要全面檢視評估屯門地下水管狀況及滲漏風險,並進一步加速水管更換進度。 這提醒我們,基礎設施的日常維護和更新換代至關重要,它關係到城市的順暢運作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屯門公路爆水管事件雖然帶來了短暫的混亂和不便,但也展現了相關部門在應急處理和搶修方面的努力與效率。從事故發生後的緊急封路、交通疏導、臨時供水安排,到夜以繼日的搶修和路面恢復,各方力量都在積極應對,盡力將事故的影響降到最低。
交通回復正常,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流暢,更是無數受影響市民生活恢復常態的象徵。人們可以再次準時上班、準時回家,孩子們也能正常上學。這場經歷,或許會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順暢,是建立在背後無數基礎設施的穩健運作和維護之上。每一次的突發狀況,都是對城市應急能力和韌性的一次檢驗。
總的來說,屯門公路爆水管事件是一次由基礎設施老化或損壞引發的城市運作挑戰。它凸顯了水管等地下管網維護的重要性,以及突發事件對交通和民生的巨大影響。雖然搶修過程艱辛,但最終所有行車線的重開標誌著危機的解除,交通秩序的恢復。這場事件的「落幕」,是工程人員辛勤付出的結果,也是城市管理和應急機制的有效運轉的體現。未來,如何加強對地下管網的檢測和維護,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將是值得持續關注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