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的一聲巨響:屯門公路水管爆裂記
城市的脈搏,往往在我們不以為意時,因為某個環節的停擺而顯露其脆弱。前陣子,一場突如其來的水管爆裂事故,讓繁忙的屯門公路陷入癱瘓,也讓數以萬計的屯門居民生活大受影響。這不僅僅是一宗單純的工程意外,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城市基建的隱憂,以及緊急應變能力的考驗。
事發在一個看似尋常的深夜,大約是前日(26日)晚上11時左右,位於屯門公路往元朗方向近兆康港鐵站的一段路面下,一條直徑長達900毫米的食水主幹管應聲爆裂。霎時間,大量清水夾雜著泥沙湧出路面,迅速淹沒了部分行車線,磅礴的水勢不僅阻斷了交通,更像是在夜色中劃下了一道驚人的傷痕,預告著接下來的不平靜。
搶修的漫漫長路:與時間和困難賽跑
水管爆裂的消息傳開後,相關部門,尤其是水務署的工程人員,隨即趕赴現場展開搶修。然而,這並非一項簡單的任務。這條爆裂的水管,是負責分配食水至屯門各個配水庫的主要喉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在不影響更大範圍供水的前提下進行維修,需要複雜的水源調配,這也解釋了為何不能立刻全面截斷水源進行搶修。
搶修工作在夜色中艱難地展開。工程人員需要先確定漏水點,這本身就需要時間。在確定漏點位於屯門公路慢線下方後,接下來的挖掘和維修工作更是充滿挑戰。一方面,爆裂現場積水嚴重,增加了施工難度;另一方面,屯門公路作為連接新界西與市區的主要幹道,任何形式的封閉都會對交通造成巨大影響。
猶記得事發翌日(27日)早上,正值返工返學的高峰時段,屯門公路往九龍方向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塞車。車龍綿延數公里,無數市民被困在路上,原定的行程被徹底打亂。多條巴士路線被迫改道,港鐵巴士K54線也受到影響。社交媒體上,滿是市民抱怨交通狀況的貼文,字裡行間透露著無奈與焦慮。
水務署與運輸署需要緊密協調,在盡可能減低對交通影響的前提下,為搶修工程爭取空間。在當日(27日)下午,水務署曾計劃臨時重開部分行車線,以紓緩繁忙時間的交通壓力,並在晚間交通高峰過後再次封閉路段,以便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維修工程。 這種「與時間賽跑」的策略,凸顯了處理這類突發事故時,如何在工程需求與公眾便利之間取得平衡的艱巨性。
停水的影響:從沖廁到食水
除了交通,水管爆裂對屯門區居民最大的影響莫過於供水問題。由於涉事水管的重要性,水務署需要逐步調整供水策略。從事發翌日(27日)下午2時起,屯門部分區域,包括旺賢街、山景邨、楊青路、富健花園、龍門居、新屯門中心以及屯門碼頭區,首先暫停了沖廁水的供應。 雖然只是非飲用水,但也給居民帶來不便,尤其是對於沒有儲水習慣的家庭而言。
隨著維修工程的推進,以及為了全面修復受損的食水主幹管,更廣泛的食水暫停供應也隨之而來。從事發翌日(27日)晚上11時起,屯門區北部、屯門河以西等多個屋苑及樓宇暫停食水供應。 據區議員估計,受影響人數可能高達15萬人。 這無疑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衝擊,煮食、洗漱等基本需求都成了問題。
為了應對大範圍停水,水務署緊急調派了共八輛水車及120個水箱到受影響區域,包括大興邨、山景邨、良景邨、田景邨以及多個私人屋苑,為居民提供臨時食水。 在大興邨,晚上8時許就已經設置了水箱,供居民取水應急。 這些臨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的燃眉之急,但也考驗著社區的互助和應變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區內三間醫院——屯門醫院、青山醫院及小欖醫院的食水供應也受到了影響。 醫院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機構,其正常運作至關重要。水務署迅速調派水車接駁醫院的食水缸,提供臨時食水支援。 新界西醫院聯網也表示,將採取應變措施控制食水用量,確保醫院服務暫時不受影響。 這顯示了在應對緊急情況時,公共服務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至關重要。
歷經27小時:艱辛的修復與曙光
搶修工程持續了整整約27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裡,工程人員通宵達旦,與時間賽跑,與困難搏鬥。他們需要在複雜的地下環境中精準定位和修復爆裂的管道,同時還要應對可能的地質問題和交通限制。這是一場對工程技術和團隊毅力的嚴峻考驗。
終於,在事發後大約27小時,即前日(28日)凌晨約3時,水務署在其社交平台「惜滴仔」上宣布,涉事水管的修復工程已告完成。 這個消息無疑為焦急等待的居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雖然工程完成不代表立即恢復正常供水,因為需要逐步重啟供水系統並檢查管道狀況,但至少意味著危機中最艱難的部分已經過去。
預計的恢復與反思
水務署預計,受影響地區的供水將於前日(28日)清晨時分或之前陸續恢復。 這意味著,在經歷了超過一天的交通堵塞和停水困擾後,屯門區的生活正逐步回到正軌。
這次屯門公路爆水管事件,耗時27小時才完成修復,其背後牽涉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城市地下管網日益老化是潛在的風險。許多主要供水管道已經使用了數十年,其承載能力和抗壓性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爆裂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定期的檢查和維護至關重要,但龐大的地下管網系統使得全面檢查和更新成為一項巨大的工程和財政挑戰。
其次,城市規劃和交通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應急搶修的難度。主要交通幹道下的水管一旦發生問題,如何在維修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交通的影響,需要極高的協調和應變能力。這次事件中,水務署與運輸署的協調,以及對道路進行臨時重開再封閉的安排,都是在盡力平衡不同需求下的應急措施。
此外,這次事件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大規模停水時,個人的應急準備同樣重要。雖然政府部門會提供臨時供水,但適當儲備食水和了解緊急情況下的資訊獲取渠道,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不便。
總結:城市韌性的考驗與提升
屯門公路的這次水管爆裂事件,是一次對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和應急管理能力的嚴峻考驗。從事發時的交通癱瘓,到大規模的停水影響,再到耗時27小時的艱難搶修,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運轉。
事件的最終解決,是水務署工程人員不辭辛勞、通宵達旦搶修的結果,也是相關部門之間協調合作的體現。然而,這次經歷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何加強對城市地下管網的檢測和維護,如何提升應對突發事故的效率和協調能力,如何更好地向公眾傳遞資訊並提供支援,都是我們需要深入反思和持續改進的方向。
城市的發展永無止境,而維護其正常運轉的基石——基礎設施,更是需要我們投入持續的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當下一次「黑夜中的一聲巨響」來臨時,我們才能更有信心、更有效率地應對,確保城市的脈搏能夠盡快恢復強勁而穩定的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