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台幣匯率出現「暴力升值」現象,短短一個月內升幅超過6%,對台灣壽險業造成巨大衝擊。這一波匯率波動不僅讓壽險業者面臨龐大的外匯避險壓力,也使得部分業者在接軌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與保險合約負債評估(ICS)時遭遇卡關。面對此一困境,金管會近期鬆口表示願意給予機會,並推動外匯準備金新制以協助業者度過難關[2][4]。
新台幣狂升對壽險業的衝擊
新台幣強勢升值直接影響到壽險公司的海外投資收益與資產評價。由於台灣壽險公司普遍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及美債ETF等海外標的,當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時,這些資產換回台幣後價值縮水明顯。根據法人估算,若新台幣對美元升值1%,國泰人壽等大型壽險公司當期獲利將減少約76億元、淨值下降約48億元[4]。這對於年盈餘規模有限的保險公司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
此外,為了規避匯率風險而支付的遠期合約成本也隨之增加。這些成本不僅壓縮了獲利空間,還可能導致部分公司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被「燒光」,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3][4]。因此每當台幣急升時,「銀行穩定、保險受創」成為金融市場的寫照。
接軌國際會計準則與ICS卡關
隨著全球監理趨勢趨嚴,台灣壽險業正面臨接軌IFRS 17與ICS的重大挑戰。這兩項制度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更透明地揭露負債評價、強化資本適足性管理並提升風險控管能力。然而在新台幣狂升的情況下,許多公司的財務報表出現大幅波動甚至虧損跡象。
這種波動不僅影響到股價表現——每當有強烈預期或實際發生大額評價損失時,「壽險族群股價表現往往相對疲弱」——還可能導致公司在接軌過程中無法順利達標[4]。例如部分公司在計算負債現值或資本適足率時因帳面損失過大而難以符合監理要求。
金管會鬆口給機會:外匯準備金新制上路
面對上述困境和挑戰, 金管會在2024年8月已拍板通過「外匯價格準備金新制」,開放五類準備金可轉作第一桶金充實外匯水位, 用以沖抵兌換損失和平穩獲利[2]。今年5月以來多家大型保險公司紛紛遞件申請該制度, 希望趕在月底前通過以減輕5月份財報壓力。
根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前四月僅國泰人較去年底提存增加29.9億元;富邦、南山等其他五大主要企業累計收回超過百億以上資金用於應付當前危機;但仍有不少企業認為若能及時獲得核准將有助於緩解短期內暴漲之避開成本及帳面虧損問題[2]。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多數損失屬於帳面評價性質且具累積效應—即未來若貶值可回沖—但短期內仍造成極大心理及實質經營壓力;近年來主管機關亦積極推動提高自然避開比例降低擾動程度並鼓勵多元化投資組合配置分散風險來源.
—
總結來看,「臺币狂升寿险接轨卡关」事件反映出台湾保险业在全球化与监管趋严背景下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一方面汇率剧烈波动带来巨大财务压力;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及时调整政策给予缓冲空间并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展望未来:随着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落地实施以及本土化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如外汇准备金新政),相信台湾寿险业将能更好地应对各类市场风险并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这也提醒业界必须持续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与资产负债匹配策略才能真正实现稳健经营永续发展目标.
資料來源:
[2] money.udn.com
[3] www.businessintelligence.mo
[4] newtalk.tw
[5] today.line.me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