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試當真》滕毅康涉超市盜竊案 傾向不認罪

當鎂光燈下的身影,因為一宗看似微小的事件,被捲入法律的漩渦,公眾的目光也隨之聚焦。近日,「公開試當真」的成員滕毅康,便因涉嫌在超市盜竊生果和薯片,而成為新聞焦點。這宗案件,乍聽之下或許只是一宗尋常的店鋪盜竊案,但牽涉到一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輕人,加上辯方透露的「傾向不認罪」方向,無疑讓事件增添了幾分引人入勝的色彩,也觸動了人們對於公眾人物行為、法律程序,乃至誠信議題的思考。

意外的風波:生果薯片與法律糾葛

這一切的開端,源於一宗發生在康怡一間超市的事件。根據目前公開的資訊,滕毅康被指控在該超市盜竊了生果和薯片。這兩樣商品,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唾手可得,卻在此刻將滕毅康的名字與法庭連結起來。對許多人而言,這樣的組合顯得有些出乎意料,甚至帶有一絲戲劇性。

偷竊的金額大小,在法律上固然有其量刑的考量,但在公眾觀感上,盜竊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有時反而更能引發廣泛的討論。人們或許會好奇,為何一個年輕、有前途的公眾人物,會做出這樣的行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疏忽、一時糊塗,還是有其他隱情?這些疑問,在辯方透露傾向不認罪後,變得更加複雜和引人猜測。

「傾向不認罪」的重量:不只是四個字

在法律程序中,「不認罪」並非簡單的否認,它意味著被告將會挑戰控方的證據,案件需要進入審訊階段,由法庭來判斷是否有罪。滕毅康的辯方透露傾向不認罪,這四個字背後所代表的,是對事實的爭辯,是對證據有效性的質疑,也是被告選擇行使法律賦予其的辯護權利。

傾向不認罪的決定,通常是辯方團隊在詳細了解案情、檢視控方證據後,與被告商討並權衡利弊的結果。這可能基於多種理由,例如:

  • 認為控方證據不足以證明其有罪: 辯方可能認為控方掌握的證據存在漏洞、不夠有力,或無法排除所有合理疑點。
  • 對事實存在不同理解: 被告可能認為事件的經過與控方的描述不符,例如並非故意盜竊,而是其他原因導致物品未結賬。
  • 挑戰法律適用性: 在某些情況下,辯方也可能對控方所引用的法律條文是否適用於本案提出質疑。

無論具體原因是什麼,選擇不認罪意味著滕毅康將會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而這宗案件也將從簡單的認罪判刑,轉變為一場需要控辯雙方呈現證據、盤問證人、進行陳詞的正式審訊。

法庭的進程:從提訊到審訊

根據報導,案件已在東區裁判法院再提訊,但滕毅康尚未正式答辯。這符合香港司法程序的一般流程。在首次或其後的提訊中,被告通常會被告知控罪內容,並有機會表達是否認罪。然而,辯方也可以申請將案件押後,以便有更多時間索取文件、考慮答辯方向或與控方進行商討。

此次提訊後,裁判官將案件押後至6月12日進行答辯。這意味著在下一次上庭時,滕毅康需要正式表明他是否認罪。如果屆時確認不認罪,案件將會被安排進入審訊階段。報導中提到,案件預計於7月24日開審,並將以中文進行審訊。

審訊是整個刑事訴訟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在審訊中,控方需要傳召證人(例如超市職員、調查警員等)並呈上物證(例如閉路電視片段、涉案物品等),以證明被告有罪,而且必須達到「毫無合理疑點」的標準。辯方則有權盤問控方證人,並可以選擇是否傳召自己的證人(例如品格證人)或由被告親自作供,以反駁控方的指控或提出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最終,法官或裁判官將會根據雙方提出的所有證據和陳詞,作出有罪或無罪的裁決。

公眾人物的雙重標準?:誠信與形象

滕毅康作為「公開試當真」的一員,具有一定的公眾認知度。這使得他的案件,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公眾對於公眾人物行為操守的討論。公眾人物的言行往往被放大檢視,他們的行為不僅關乎個人聲譽,有時也被視為某種榜樣。

當公眾人物涉嫌不法行為時,往往會引發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認為他們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為其公眾身份賦予了他們影響力;另一種則認為,無論身份如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應因其公眾身份而受到額外苛責或優待。

這宗案件中,無論最終審訊結果如何,滕毅康及其所屬的「公開試當真」都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形象壓力。特別是如果最終被判有罪,即使涉及的金額不大,也可能對其個人誠信和事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而辯方選擇不認罪,雖然是其合法權利,但在部分公眾看來,也可能被解讀為對事實的不敢面對,進一步加劇了輿論的複雜性。

案件的未來:法律的判決與公眾的判斷

這宗關於生果和薯片的盜竊案,看似微小,卻在法律程序和公眾關注的交織下,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層次。案件的走向,將取決於法庭上的證據呈現和法律辯論。

如果最終審訊後,法庭裁定滕毅康無罪,那將證明其清白,事件對其形象的影響或許會降到最低。然而,如果被判有罪,即使罪名成立,量刑也會考慮到涉案金額、被告的背景、是否有悔意等因素。無論結果如何,法律的判決將是最終的裁決。

但同時,公眾的判斷也將持續存在。人們會繼續關注案件的發展,並根據自己對事實和當事人的認知,形成自己的看法。這也提醒了所有公眾人物,其一舉一動都可能被置於放大鏡下,誠信和行為的規範,不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維繫公眾信任的基石。

滕毅康涉嫌超市盜竊案的發展,將持續受到關注。這不僅是一宗法律案件,也是一個關於公眾人物、誠信、以及法律程序如何運作的社會議題。我們將拭目以待,看這宗由生果和薯片引發的風波,最終會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