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樂觀看待美伊核協議談判進展

在複雜的中東棋局中,美伊核協議的談判始終是一條牽動全球目光的敏感神經。這不僅關乎核不擴散的重大原則,更 intertwined 著地緣政治、經濟制裁、以及兩國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這位曾親手撕毀舊協議、推行「極限施壓」政策的關鍵人物,突然對美伊核談判表示「看好」並指出「取得良好進展」時,這句話本身就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引發了外界無限的猜測與解讀。這究竟是談判迎來轉機的真實信號,還是複雜外交策略中的一步棋?深入探究其背後的邏輯與現實,或許更能看清這場曠日廢時的角力。

回顧:破碎的舊約與極限施壓的餘波

要理解特朗普為何此時會發表這樣的言論,必須先回到那份曾被寄予厚望,後又被他一腳踢開的「舊約」——即2015年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這份協議由伊朗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六個世界大國共同簽署,旨在限制伊朗的核活動,換取國際社會解除部分制裁。然而,特朗普政府認為這份協議存在根本性缺陷,未能充分限制伊朗的彈道飛彈計畫及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於是,在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了JCPOA,並重啟及加碼對伊朗的嚴厲制裁,推行所謂的「極限施壓」政策。

這項政策的目標是迫使伊朗回到談判桌,達成一份「更好」的協議。然而,事與願違,伊朗並未因此屈服,反而逐步中止履行JCPOA的部分承諾,提升鈾濃縮豐度,增加離心機數量,使其核計畫向武器級水平靠近的距離越來越近,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地區緊張局勢也因此升級,波斯灣水域的襲擊事件頻發,代理人衝突加劇,一度瀕臨軍事衝突的邊緣。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伊關係跌至冰點,直接對話幾乎中斷。儘管拜登政府上台後曾試圖重返JCPOA,但由於雙方在解除制裁的範圍、核查機制以及恢復履約的順序等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維也納會談陷入僵局。

意外的旋律?「良好進展」的解讀

正是在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面中,特朗普關於「良好進展」的表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搜索結果顯示,特朗普在近期或曾表示,美國和伊朗已「某種程度上」同意核協議條款,並且他在中東訪問期間也提及與伊朗官員進行了「非常良好」的討論。他甚至預告可能在「未來兩天」內會有宣布。這些發言時間點,有的似乎與美伊在阿曼或羅馬等地進行的間接談判重疊。

那麼,特朗普口中的「良好進展」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可能存在多種解讀:

  • 特定的談判進展: 儘管美伊雙方公開立場強硬,但在阿曼等國的斡旋下,雙方確實進行了多輪間接對話。特朗普的表態可能基於這些間接溝通中取得的某些具體成果,例如在特定技術問題上達成共識,或者在部分制裁解除或核活動限制方面出現鬆動跡象。有報導指出,伊朗曾表示願意放棄高豐度濃縮鈾儲備以換取解除制裁,這或許是「進展」的一個側面。
  • 對未來協議的信心: 特朗普一直強調他能達成一份比JCPOA更好的協議。他對「良好進展」的判斷,可能更多地是基於他對未來達成協議的信心,認為他所採取的策略正在奏效,迫使伊朗做出讓步。他曾提到,希望無需採取軍事行動就能達成協議。
  • 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特朗普的表態也可能是一種談判策略。透過公開表示樂觀,他或許想向伊朗施壓,鼓勵其在談判中更為靈活;同時也向國內外展現,即使是他這樣的強硬派,也能透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為其可能的政治前途鋪路。這種「邊施壓邊談判」的策略在他執政期間並非罕見。
  • 模糊化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表態往往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使用「某種程度上」同意這樣的措辭。這也可能是為了保持彈性,即便後續談判不如預期,也有迴旋的餘地。
  • 然而,與特朗普的樂觀形成對比的是,伊朗官員及調停方對談判進展的評價相對謹慎。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曾淡化進展,認為談判過於複雜,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阿曼外交大臣也表示,第五輪會談取得了「一些但非決定性的進展」。這表明,儘管存在溝通與探討,但雙方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巨大,尤其是在鈾濃縮水平及制裁解除範圍上。伊朗堅持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並將鈾濃縮視為「紅線」,拒絕徹底放棄。而美國則強調伊朗必須停止或大幅限制鈾濃縮活動。

    幕後的角力與盤算

    美伊核談判的進展,從來都不是單純的雙邊對話,而是牽動著多方勢力與複雜盤算的國際棋局。

    首先是美國國內政治。特朗普的表態顯然與拜登政府正在進行的可能不同軌道的對話有關,甚至可能是在對拜登政府施壓或展示其外交手腕。他對核協議的立場一直是其政治基石之一,在尋求再次入主白宮的過程中,美伊問題無疑是他可以利用的議題。他的每一次發言,都可能既是對外傳達信號,也是對內爭取支持。

    其次是伊朗國內的複雜局勢。伊朗內部存在溫和派和強硬派,對於是否以及如何與美國談判存在不同意見。強硬派警惕美國的意圖,不願輕易放棄核能力或在制裁解除前做出重大讓步。總統佩澤希齊揚曾表示,伊朗不迴避談判,但前提是美方必須建立信任,並強調拒絕在「極限施壓」下直接談判。這顯示了伊朗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為間接接觸保留了空間。

    再者是地區盟友的影響。以色列一直對美伊核談判持高度警惕和懷疑態度,認為任何允許伊朗保留核能力的協議都是不可接受的。以色列領導人公開表達擔憂,甚至不排除對伊朗核設施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也對伊朗的地區影響力感到不安,對美伊走近持保留態度。這些地區國家的立場與行動,都對談判進程構成了重要外部壓力。

    最後,其他JCPOA簽署國,如歐洲三國(英、法、德)、俄羅斯和中國,也在其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他們普遍希望恢復JCPOA,以避免伊朗核計畫失控。他們作為調解人或參與者,試圖在美伊之間尋求共同點,推動談判向前發展。然而,它們的影響力有限,最終的決定權仍掌握在華盛頓和德黑蘭手中。

    前路漫漫:機遇與挑戰並存

    儘管特朗普發出了相對樂觀的信號,但美伊核談判的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現階段的談判更多是間接形式,這本身就限制了效率和信任建立的速度。雙方在關鍵症結上的立場仍相去甚遠,尤其是在解除制裁的全面性、核活動的限制程度、以及未來的核查機制等方面。

    伊朗希望獲得切實的經濟利益,要求全面解除所有因「極限施壓」而施加的制裁。而美國則希望獲得比JCPOA更嚴格、更持久的核限制,甚至將彈道飛彈等非核議題納入談判範疇,這是伊朗堅決反對的。此外,如何處理伊朗已經積累的濃縮鈾庫存,也是一個棘手的技術性問題。

    然而,對話總比對抗好。間接談判的持續本身就是一種維護溝通管道、避免誤判的努力。在地區衝突不斷的背景下,美伊雙方似乎都認識到徹底決裂的風險。經濟困境下的伊朗需要緩解制裁,而美國也希望避免潛在的軍事衝突和中東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特朗普的表態,無論是基於真實進展還是策略考量,都為這場複雜的談判增添了一個新的變數。它可能反映了某些幕後溝通的成果,也可能僅是他個人意志的表達。但可以肯定的是,美伊核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可幾,需要雙方展現更大的政治意願、靈活性以及對彼此核心關切的理解。

    結語:迷霧中的微光

    特朗普關於美伊核談判「良好進展」的說法,如同一道微光穿透了長期籠罩在核僵局上的迷霧。它提示我們,即便在最複雜、最敵對的關係中,對話的窗口也可能隨時開啟。然而,這道微光是否能真正驅散迷霧,導向一個穩固的解決方案,還有待觀察。

    核問題的核心是信任赤字,而信任的重建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每一次談判的進展,哪怕是微小的,都值得肯定,因為它為和平解決爭端保留了一線希望。但同時,也必須警惕,地緣政治的暗流、國內政治的掣肘以及根深蒂固的敵意,都可能隨時讓這來之不易的進展化為泡影。特朗普的樂觀,或許是談判進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節點,但要抵達終點,美伊雙方以及國際社會,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並且需要在這條路上小心翼翼,才能避免再次跌入對抗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