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萬港人4月赴日旅遊創新高,地震未減熱情

地震陰影下的逆勢噴發:26萬港人四月「谷晒」遊日潮

當「日本地震恐慌」的傳言在空氣中隱隱流動,社交媒體上不時閃過關於未來「大災難」的預警,旅遊市場理應首當其衝,迎來一波冷卻。然而,數據卻訴說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今年四月,超過26萬香港人湧向日本,創下歷年同月的新高。這龐大的數字,在潛在的地震陰影下顯得尤為引人注目,也讓旅遊達人一句「谷晒四月去」的觀察,道破了這波奇特現象背後複雜的心態與考量。

冰冷數字的火熱真相:創紀錄的四月人潮

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的數據證實了這股熱潮。今年四月,共有26.36萬香港旅客到訪日本,較去年同期激增42.9%,不僅是四月份的歷史新高,也為全年香港赴日旅客數的攀升奠定基礎。今年首四個月,累積訪日港人已超過9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一成。 這亮眼的成績單,在「日本地震恐慌」的背景下,顯得既弔詭又耐人尋味。畢竟,面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趨吉避凶似乎是人之常情,但為何大批港人卻選擇在此時「逆流而上」?

恐慌的漣漪與旅遊的韌性

所謂的「日本地震恐慌」,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日本的地震活動確實較為頻繁,加上「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來數十年內發生的機率評估有所提高,以及一些關於2025年7月將發生「大災難」的網絡傳言甚囂塵上,這些都可能在部分潛在旅客心中投下陰影。 甚至有旅遊業界人士坦言,農曆年後查詢日本旅行團的客人有所減少,部分航空公司也因預訂量下滑而調整了航班班次。

然而,大自然的不可預測性與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在旅遊決策的天秤上展開了一場較量。儘管存在潛在風險的擔憂,但對於許多香港人而言,日本的吸引力顯然更勝一籌。豐富的文化體驗、精緻的美食、獨特的購物樂趣,以及不同季節呈現的迷人景緻(尤其是四月的櫻花季),都構成了難以抗拒的誘惑。 許多受訪者表示,雖然聽聞地震傳言,但除非日本官方發出明確警示,否則不會輕易改變行程,甚至認為「香港人咁鍾意日本,都願意承擔呢啲風險」。

「谷晒四月去」:多重因素疊加的催化劑

旅遊達人「谷晒四月去」的說法,精準地捕捉了這波現象的關鍵。為何大量需求集中在四月爆發?這背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首先,四月本身就是日本的旅遊旺季。櫻花季通常在三月底至四月中達到盛開,吸引全球遊客前來朝聖。 粉色的浪漫,為四月遊日賦予了無可替代的理由。其次,今年香港的復活節假期恰好落在四月中旬,與清明節假期相近,提供了連假出遊的絕佳機會。 許多上班族可以藉此機會,用較少的年假拼湊出一次較長的旅程。此外,日圓持續貶值,使得日本的旅遊成本相對降低,進一步刺激了消費意願。

更重要的是,前述的「地震恐慌」傳言,反而可能成為部分人趕在「預言」中的潛在風險日期(如7月)之前出發的動力。 這種「標尾會」的心態,驅使著原本可能規劃在夏季甚至更晚出遊的旅客,將行程提前至四月,形成了一種類似「趕在災難前玩一趟」的非理性衝動。旅遊業界人士也觀察到,有客人因為擔心暑假無法赴日,而選擇提早行動。

風險評估的心理遊戲

這場地震陰影下的旅遊潮,也是一場關於風險評估的心理遊戲。對於個體旅客而言,他們在潛在的自然災害風險與渴望的旅遊體驗之間進行權衡。日本完善的地震防災措施和高度的危機應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旅客的擔憂。 然而,社交媒體上缺乏科學根據的傳言,卻能在瞬間放大不確定性,導致部分旅客卻步,甚至影響了旅行社的報團情況以及航空公司的航班安排。 這種資訊傳播的快速與情緒的蔓延,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網絡資訊對個人決策的深遠影響。

旅遊的韌性與熱愛的無畏

26萬港人四月遊日的壯觀景象,最終展現的是旅遊業本身的韌性,以及港人對日本這片土地深厚的熱愛。即使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對美好體驗的追求依然強勁。這股「谷晒」的旅遊潮,是特定時間、特定假期、特定經濟環境以及潛在風險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獨特產物。它既是旅遊市場活力的一個縮影,也是人類在不確定世界中,尋求慰藉與快樂的一種寫照。或許,對於許多香港旅客而言,把握當下,去體驗那片心之所向的土地,比遙遠的未知風險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