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數計時」:津貼的告別
時間的齒輪無聲轉動,當日曆翻至六月,對於一群特殊的香港市民而言,這不僅是季節的轉換,更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告別」。告別的,是曾經在艱難歲月裡伸出援手的一筆現金津貼。這筆旨在紓緩輪候公屋漫漫長路期間生活壓力的津貼,即將在六月底畫下句點。然而,這句點卻未能為基層家庭的困境畫上休止符,反而激起了更深層次的憂慮與不安,尤其當社區組織協會(社協)的最新調查顯示,九成受訪的津貼領取者對此感到「極大影響」時,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場告別,遠不止是一項政策的調整,更是無數家庭生活能否維繫的重大考驗。
現金津貼:困境中的一線曙光
回顧這項「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它誕生於2021年,猶如在基層家庭漫長而充滿變數的輪候公屋旅途中,灑下的一點溫暖陽光。計劃針對那些輪候公屋滿三年、且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一般公屋申請者,每月提供一筆介乎1300至3900元的現金津貼。 對於許多居住在狹窄、環境惡劣的不適切居所,或是面對沉重租金壓力的家庭而言,這筆津貼無疑是雪中送炭。它可能不多,但在捉襟見肘的生活中,每一分錢都彌足珍貴。
社協在2023年的中期調查便已揭示,近八成領取津貼的受訪者認為津貼有助於減輕租金和精神壓力。 有些家庭甚至因為這筆津貼,得以從環境更差的單位搬遷到相對理想的住所,儘管可能只是些微的改善,但對於長期處於惡劣居住環境中的人來說,已是難得的喘息空間。 更有受訪者分享,這筆津貼讓他們在租屋時有了更多選擇,甚至能稍有積蓄,可見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然而,這項試行計劃從一開始就設定了為期三年的時間表,如今,時限已至。政府早前已明確表示,基於審慎運用公共財政資源的原則,無意延長該計劃。 這項決定,如同收回了那隻曾短暫伸出的援手,讓許多尚未「上樓」的基層家庭,再次回到獨自面對洶湧生活洪流的境地。
九成焦慮:數字背後的真實生活
社協在今年五月進行的最新問卷調查,再次將鏡頭對準了這群即將失去津貼的基層租戶。調查訪問了330名基層市民,其中超過四成人正在領取現金津貼。 調查結果敲響了警鐘:高達九成的受訪者認為,如果津貼停止發放,將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極大」或「較大」的影響。
這九成的焦慮,並非無病呻吟,而是源於真切的生活壓力。具體的影響包括需要節衣縮食、減少子女的學習開支,甚至可能無法負擔現有的租金。 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這更是雪上加霜。 想像一下,原本依靠這筆津貼為孩子購買學習用品、支付補習費的家長,此刻不得不面對中斷這些開支的艱難選擇。教育是孩子未來的一線希望,削減這方面的投入,無疑是在犧牲孩子可能的向上流動機會。
社協的調查中,一位年逾五十、育有兩名子女的母親阿娟的故事,便是這份焦慮的縮影。她輪候公屋近五年,原本每月領取2700元津貼,這筆錢在她在最近因手腳勞損辭職後,對於僅靠女兒約1.3萬元收入維持開支的家庭來說,更是救命稻草。津貼讓她可以負擔兒子的補習費,而兒子正準備應屆文憑試。 現金津貼停止,她不得不考慮重返職場,這份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位母親陳女士也分享,每月領取的3200元津貼主要用於支付長女的英文補習費。她坦言,在疫情影響下女兒功課落後,報補習班已是「咬緊牙關」的決定,如果沒有津貼,可能只能停止補習或轉為收費更低的補習班,甚至減少買菜的開支。
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現金津貼不僅僅是一筆錢,它承載著家庭的希望,關乎孩子的教育,影響著最基本的生存質量。失去了這份支援,許多家庭將被迫在基本生活需求和孩子未來之間做出痛苦的取捨。
社協的呼籲:延長與檢討
面對廣泛的焦慮和潛在的生活危機,社協再次發聲,促請政府審慎考慮,延續現金津貼試行計劃,至少應延長一年。 他們認為,現時計劃尚有約20億元的餘額,這筆資金足以讓計劃得以延續。 社協建議,延續計劃應至少持續到簡約公屋供應更加穩定之後,再進行全面的檢討和規劃。
除了簡單的延長,社協也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議。他們認為,可以考慮將受惠資格與輪候公屋的申請時間脫鉤,轉而更集中地支援低收入且面臨住屋困難的社群。 同時,應因應當前的經濟環境,每年檢討和調整津貼金額,確保其能夠有效緩解基層的經濟壓力。 此外,社協也建議政府研究重推「N無津貼」,並與現金津貼計劃雙軌並行,以支援那些未能受惠於現行現金津貼計劃的困難戶。
這些建議旨在讓支援能夠更精準、更全面地覆蓋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正如社協副主任所言,現金津貼計劃本應是一項精準扶貧的政策,應該朝著這個方向繼續發展,增加金額、延長時效,甚至恒常化,直至受惠人成功遷入公屋。
超越津貼:公屋困境的深層次挑戰
雖然現金津貼的去留是當前討論的焦點,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筆津貼本身只是一個短期紓緩措施,其背後反映的是香港長期存在的公屋供應不足和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儘管政府積極推動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為輪候者提供了過渡期的支援,但正如立法會議員所指出,目前仍是「僧多粥少」,遠未能滿足龐大的需求。
在公屋供應未能顯著改善、輪候時間持續高企的現狀下,過早取消現金津貼,無異於在基層家庭最脆弱的時刻,撤走了他們賴以支撐的拐杖。許多家庭仍然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或其他不適切居所,租金佔據了他們收入的極大比例。 失去津貼,可能意味著他們不得不住進更差的環境,或是陷入更深的經濟困境。
有受訪者在2023年的調查中已流露出憂慮,擔心計劃結束時仍未能「上樓」,屆時可能因無法負擔租金而被迫申領綜援。 這不僅是個人的不幸,也可能對社會福利系統造成額外壓力。
結語:人道的考量與政策的智慧
輪候公屋現金津貼即將結束,這項政策的調整觸動了無數基層家庭的神經。九成受訪者的極大憂慮,不僅是統計數字,更是無數個真實家庭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這場「告別」來得太快,讓許多人措手不及。
在權衡公共財政資源與社會福祉時,我們不能忽略人道的考量。對於那些長期處於困境、耐心等候公屋的基層家庭而言,這筆津貼或許是他們維持基本生活尊嚴、為孩子提供教育機會的重要支撐。在公屋供應尚未能大幅改善之前,能否以更彈性、更人性的方式處理這項津貼,值得政府深思。
延長計劃、調整受惠資格、增加津貼金額、與其他支援措施並行,這些都是社協提出的具體建議,為政府提供了政策優化的方向。 這不僅關乎眼前數萬個家庭的生活冷暖,更關乎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溫情。希望在六月底這個「終點」來臨之前,政府能夠再次審視這項政策,聆聽基層的聲音,展現政策的智慧與溫度,讓這場告別,不至於成為基層家庭生活崩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