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傑演唱會內地歌迷深夜擠爆口岸,何敬康建議留港等候

音樂落幕,人潮湧動,這景象在演唱會散場時再尋常不過。然而,當這場盛會發生在香港,而觀眾中有大量來自一河之隔的內地歌迷時,散場的人潮就不僅是疏散,而是一場跨越邊境的「歸家」行動。當林俊傑的歌聲在啟德體育園落下最後一個音符,許多內地歌迷面臨的不是回酒店休息,而是與時間賽跑,趕在口岸關閉或公共交通停運前回到深圳。於是,凌晨時分的口岸便出現了壯觀又無奈的一幕:大批歌迷滯留,等待著那班能載他們回家的巴士或車輛。這場「塞爆口岸」的事件,不僅是大型活動交通疏散的挑戰,更折射出跨境追星熱潮下的現實光景,以及香港在「盛事經濟」中如何更好地應對隨之而來的配套問題。

追尋「行走的CD」:音樂無界 熱情奔騰

林俊傑,這位被譽為「行走的CD」的新加坡唱作歌手,在華語樂壇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尤其在內地更是粉絲無數。當他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來到香港啟德體育園,吸引大批內地歌迷跨越深圳河前來朝聖自在情理之中。演唱會門票的「秒殺」盛況,數十萬人次輪候購票的場景,都印證了JJ強大的號召力。 這些歌迷不遠千里而來,只為親身感受偶像的音樂魅力,與數萬人一同沉浸在歌聲的海洋中。

然而,這份對音樂的熱情在演唱會結束後,卻撞上了跨境交通的現實壁壘。演唱會通常在晚上8點左右開場,結束時往往接近晚上11點。根據報道,林俊傑在啟德體育園的首場演唱會約在晚上10時52分散場。 對於需要趕回內地的歌迷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離開場館,前往口岸。

歸心似箭:尾班車與「趕場人生」

香港與深圳之間有多個陸路口岸,其中連接港鐵東鐵綫的羅湖口岸是許多旅客的首選。然而,羅湖口岸的開放時間並非24小時。根據港鐵的資訊,前往羅湖站的東鐵綫尾班車有固定時間,而從啟德體育園所在的屯馬綫啟德站或宋皇臺站出發,需要在短時間內轉乘才能趕上。 對於晚上10時52分散場的演唱會觀眾來說,由主場館步行至啟德站約需10分鐘,啟德站往羅湖的尾班車則於11時01分開出。 這不足10分鐘的轉乘時間,讓許多觀眾根本無法趕上。

無法趕上港鐵尾班車前往羅湖,許多歌迷便轉向其他口岸,其中24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落馬洲)成為了主要的 বিকল্প。 然而,這也導致了巨大的壓力湧向皇崗口岸。小紅書上湧現的照片和影片顯示,凌晨2、3點時,皇崗口岸仍有大批旅客排隊等候過境巴士,巴士大排長龍,「所有巴士都徹底沒法動」、「非常非常慢」,甚至有人形容是「0人管理」。 有歌迷分享「攻略」,稱為了趕上交通,不得不放棄演唱會最後一首歌提前離場。 這種為了「趕場」而犧牲觀演體驗的無奈,正是跨境追星「趕場人生」的真實寫照。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林俊傑演唱會,其他大型活動如跨年倒數後也曾出現類似情況。

除了公共交通,也有歌迷選擇拼車回內地,費用不菲,但至少能換取一些時間和便利。 然而,即使是私家車,也可能面臨落馬洲大橋嚴重擠塞的情況,有人留言稱清晨4時40分才回到佛山,其中約2小時都在塞車。

何敬康的視角:盛事經濟與過夜旅客的連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親身觀看了林俊傑演唱會的新民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認為,香港吸引亞洲級歌手來開演唱會,主要目的是增加過夜旅客,這對香港的飲食業和酒店業有利。 因此,他覺得不需要為了演唱會遲散場而作特別的過境交通安排,「最重要吸引旅客過夜,而唔係將焦點放喺即日唔過夜」。 他甚至表示,如果趕著走,「聽少兩隻歌都無謂」。

何敬康的觀點,代表了一種希望透過「盛事經濟」拉動旅遊相關產業鏈的思路。他認為,大型演唱會這樣的盛事能夠吸引高消費能力的旅客,這些旅客如果選擇留港過夜,就能直接為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帶來收入。 他過去也曾提出「訪港旅客消費折扣券」的建議,希望透過消費優惠刺激旅客留港住宿和消費。 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吸引過夜旅客是提升旅遊業對香港經濟貢獻的重要途徑。

然而,何敬康「留港過夜吧不用急走」的建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也顯得有些「何不食肉糜」。對於許多內地歌迷來說,選擇即日來回香港觀看演唱會,背後可能有著諸多現實考量。

留港過夜的現實壁壘:不只是「不想」,更是「不能」

為何大批內地歌迷選擇在凌晨時分冒著塞車的風險也要趕回內地,而不是在香港舒適地住一晚?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經濟成本。香港的酒店價格相對較高,尤其是在有大型活動的周末,房價可能水漲船高。 對於預算有限的歌迷來說,住宿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選擇即日來回,可以省下住宿費,將更多錢花在門票或其他消費上。

其次是時間成本與工作學業安排。許多內地歌迷需要在周末看完演唱會後,周一便回到工作或學校。留港過夜意味著周日晚或周一凌晨才能返回內地,可能會影響第二天的正常作息。這種「特種兵式旅遊」模式,即高效利用短暫時間完成特定目標(如看演唱會)後立即返回,是近年來內地年輕人流行的旅遊方式之一。

第三是交通便利性與熟悉度。對於不熟悉香港公共交通系統的旅客而言,散場後匆忙尋找前往酒店的路徑,可能比直接前往熟悉的口岸乘坐跨境交通更具挑戰性。而羅湖和皇崗等口岸對於經常往返深港兩地的人來說相對熟悉。

此外,儘管香港和內地往來便利,但仍涉及證件和通關流程,雖然不是主要障礙,但如果行程安排緊張,任何延誤都可能影響後續計劃。

因此,何敬康建議的「留港過夜」,對於部分有條件或計劃的旅客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於更廣泛的歌迷群體而言,即日來回往往是權衡了經濟、時間和便利性後的理性選擇,而非僅僅是「急著走」。

跨境流動的縮影:基建與需求的錯配

林俊傑演唱會後的口岸擁堵事件,其實是深港跨境流動現狀的一個縮影。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日益緊密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因文化、娛樂、消費等需求頻繁往返香港。 大型演唱會、展覽、節日慶典等「盛事」更是吸引 massive 的人流瞬間湧入和離開。

這對香港的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運輸和口岸承載力提出了考驗。儘管運輸署在演唱會期間加密了屯馬綫班次,並提供了特別巴士路線,但顯然仍難以完全應對數萬人同時離場並集中通過少數幾個口岸的需求。 口岸的通關速度、跨境巴士的運力、以及連接口岸的本地交通接駁,都需要與大型活動的人流規模相匹配。

這次事件也提醒香港,在積極發展「盛事經濟」、吸引旅客的同時,必須同步考慮到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如何確保旅客抵達和離開的順暢體驗,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香港的整體印象和再次到訪的意願。 「0人管理」的混亂場面,顯然與國際都會的形象不符。

未來之路:尋找文化熱情與物流順暢的平衡點

要解決大型活動後跨境人流擁堵的問題,需要多方協同努力。

首先,活動主辦方在選擇場地和規劃散場時間時,應充分考慮到交通疏散的能力,特別是跨境交通的需求。與運輸部門、口岸管理部門提前溝通協調,規劃多樣化的散場路線和交通方式。

其次,運輸和口岸部門應研究針對大型活動的彈性應對機制。例如,是否有可能在大型演唱會等活動期間,延長部分關鍵口岸的通關時間?或者增加演唱會場地與主要口岸之間的直達巴士班次,並確保充足的車輛和有效的現場管理。 運輸署雖然發出了提醒,呼籲旅客預留時間和規劃行程,但對於大量不熟悉香港的旅客而言,更直接和便利的交通安排至關重要。

第三,旅遊推廣和業界可以思考如何讓「留港過夜」更具吸引力。這不僅是降低酒店價格的問題,還可以結合演唱會門票推出住宿套票優惠,或者在特定時段為過夜旅客提供額外的消費折扣或體驗,讓他們覺得「留下來更划算」、「留下來有更多樂趣」。 同時,提供更清晰、多語言的交通和住宿資訊,幫助旅客更好地規劃行程。

最後,旅客自身也應提前做好攻略,了解演唱會散場時間、港鐵尾班車時間以及各個口岸的服務時間和交通接駁方式,盡量避開最高峰時段,或考慮錯峰出行,例如提前預訂回程的跨境巴士車票。

林俊傑演唱會後的「口岸夜曲」,是文化熱情與物流挑戰交織的一幕。它提醒著香港,在擁抱「盛事經濟」帶來的機遇時,也必須正視並解決隨之而來的配套壓力。只有當每一次跨境追星之旅都能順利、愉快地開始和結束,香港才能真正鞏固其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讓更多人願意跨越邊境,來這裡感受音樂的魅力,體驗這座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