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擬加徵歐盟關稅,歐盟或借鏡中國策略應對

在貿易戰的迷霧中尋找方向

近年來,國際貿易體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盪,關稅大棒成為了某些國家慣用的政策工具。特別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其任期內,頻繁揮舞關稅大棒,對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貿易夥伴施加壓力。最近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當時擬對歐盟徵收高額關稅的原因已曝光,而部分論點甚至建議歐盟可以效仿中國的應對策略。這不僅揭示了潛藏在貿易摩擦下的深層次原因,也為各經濟體在全球貿易變局中如何自處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稅威脅的冰山一角

特朗普政府對歐盟發出高額關稅威脅,其背後的原因多重且複雜。表面上,這被描述為對貿易不平衡的矯正以及對美國產業的保護。然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其動機遠不止於此。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的報導,華府不滿歐盟在多項議題上的談判進度緩慢,例如串流服務收費、增值稅、汽車法規與反壟斷罰款等美方關切的項目,認為歐盟「顯得過於謹慎」。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華府未能獲得歐盟領導人承諾對中國產業加徵新關稅。加強對華貿易施壓被視為當時華府的首要任務之一,而歐盟的遲疑被認為是美歐貿易關係升級的導火線之一。 這顯示出,美國對歐盟的關稅施壓,不僅是針對雙邊貿易問題,更與其全球貿易戰略,特別是針對中國的策略緊密相連。特朗普政府試圖將對華為的壓力延伸至盟友,要求盟友在對華貿易上與美國保持一致,這成為了美歐關係中的一個潛在衝突點。

此外,特朗普本人也多次公開表達對歐盟在貿易上「佔美國便宜」的不滿,批評歐盟設置強大的貿易壁壘、增值稅、荒謬的企業罰款等,導致美國對歐盟存在龐大的貿易逆差。他甚至揚言對歐盟商品徵收50%的關稅,並將其視為迫使歐盟讓步的手段。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貿易政策專家芮恩希(Bill Reinsch)也分析認為,特朗普的舉動是其「一貫的霸凌手法」,目的是施壓歐盟讓步達成目的。

來自東方的借鏡?歐盟的應對策略探討

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歐盟內部對於如何應對存在不同的聲音。然而,有分析人士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歐盟或可考慮效仿中國的強硬反制態度。

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回顧過去幾年,中國在面對美國關稅時,採取了堅決的反制措施,包括對等加徵關稅、瞄準美國特定產業和農產品、以及採取其他非關稅壁壘等。儘管這種「以牙還牙」的方式加劇了貿易摩擦,但也向美國表明了其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 歐盟智庫歐洲政策中心副主任瑞克勒斯(Georg Riekeles)便認為,歐盟談判代表應堅守立場,因特朗普的舉動顯示出華府急於達成協議而顯得焦躁,他還呼籲歐盟效仿中國與加拿大對美國的態度,採取反制將令美國的利益受損,這樣雙方才能進入真正的磋商階段。

效仿中國的策略,意味著歐盟可能需要採取更為堅定和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談判和觀望的階段。這可能包括對美國具有代表性或影響力的商品加徵關稅,例如農產品或標誌性消費品,以在美國國內引發壓力,促使華府重新考慮其關稅政策。 這種策略的核心在於「互損」,迫使對方認識到貿易戰沒有贏家,進而回到談判桌尋求真正的解決方案。

然而,歐盟是否具備效仿中國的條件和意願,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歐盟是一個由多個主權國家組成的經濟政治實體,其決策過程相對複雜且需要協調各成員國的利益。這與中國高度集權的體制存在顯著差異。 此外,歐盟與美國之間不僅僅是貿易關係,更是長期的盟友關係,全面的貿易戰可能會損害更廣泛的戰略合作基礎。

儘管如此,面對美國的單邊壓力,歐盟內部要求採取更強硬立場的聲音正在增強。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已表達了繼續「捍衛歐盟利益」的立場。 這表明歐盟可能不會輕易對美讓步,並且正在權衡各種可能的應對選項,包括可能採取更具體和有力的反制措施。

貿易摩擦下的全球反思

特朗普政府對歐盟的關稅威脅及其背後的原因,以及歐盟被建議效仿中國應對策略的討論,都折射出當前全球貿易體系面臨的深刻挑戰。保護主義抬頭、單邊主義盛行,使得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受到衝擊。

這場潛在的跨大西洋貿易摩擦提醒各經濟體,在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下,維護自身利益需要靈活且堅定的策略。簡單的被動承受或一味讓步,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學習其他經濟體在類似情境下的應對經驗,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以調整,或許能為找到一條突圍之路提供啟示。

無論歐盟最終選擇何種應對策略,美歐之間的貿易關係乃至全球貿易秩序都將因此受到影響。如何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避免貿易衝突的螺旋式升級,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復和加強與盟友的關係,將是擺在歐盟決策者面前的艱鉅課題。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當前全球貿易格局的演變,也促使所有國家重新思考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定位和策略。

前行的路徑與未來的變數

美國對歐盟潛在的關稅行動及其背後的動機,無疑是全球貿易版圖變化的重要一筆。歐盟是否會採納「效仿中國」的策略,採取更為強硬的反制措施,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關鍵點。這不僅關係到美歐之間的貿易走向,也可能對全球貿易秩序產生示範效應。

未來的發展仍充滿變數。政治領導人的更迭、國內經濟壓力的變化、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都可能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一個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中,貿易摩擦沒有真正的贏家,合作與對話仍應是解決爭端的首選途徑。各方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尋求務實的解決方案,將考驗著政治智慧和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