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選舉逼近,反華浪潮席捲華人餐廳

南韓總統大選的臨近,似乎為一股反華情緒提供了蔓延的溫床。這股情緒不僅在政治言論和社交媒體上甚囂塵上,甚至真實地影響了在南韓生活和工作的華人,其中華人經營的餐廳更是首當其衝,面臨前所未有的敵意與挑戰。

選舉白熱化下的暗潮洶湧

南韓總統大選即將於6月3日舉行,在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之際,與選舉相關的政治操作,讓原本已存在的反中情緒急速升溫。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揭露,南韓的親美陣營藉由炒作反中議題,試圖凝聚支持者,這種政治策略的轉變,使得中國成為南韓政壇中的「政治出氣筒」。 觀察人士指出,這種仇華情緒激增並非偶然,特別是自去年12月前總統尹錫悅試圖宣布戒嚴令失敗以來,規模性的歧視言論有所加劇,仇恨變得更深植於陰謀論和假新聞。

敵意言論的無孔不入

這股反華情緒不僅停留在抽象的政治討論,更透過各種管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南韓主流社交平台上,充斥著譴責「中國威脅」或嘲笑「中國遊客骯髒」的帖子,這些帖子經常使用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詞語形容中國人。 網路上的惡意評論更是針對華人商家,一名在首爾經營餐廳的中國公民表示,從4月中旬起,外賣應用程式上出現了上百條惡意評論,內容包括「我要用坦克摧毀天安門廣場」、「滾回你的國家」等不堪入目的字眼。

街頭抗議的衝擊與不安

除了網路上的敵意,線下的街頭抗議也直接衝擊著華人社區。今年4月,首爾一處華人社區附近爆發了一場由南韓親美極右翼團體領導的抗議活動,示威者高呼「滾回中國」等口號,並手舉南韓和美國國旗。 當時,一家麻辣燙餐廳的一名員工因憤而向人群投擲蒸鍋,隨後遭到騷擾,甚至需要送醫。 這樣公開且具有攻擊性的示威活動,讓在韓華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擔憂和焦慮。

華人餐廳:夾縫中的生存

在這一波反華浪潮中,華人經營的餐廳承受了直接的衝擊。一名在首爾經營中餐館的老闆憂心忡忡地表示,「我在韓國生活了很久,但這種形式的抗議前所未有」,坦言「現在每次上班,我都倍感焦慮」。 另一位中餐館老闆也表示,「我們不想談論這件事。作為外國人,我可能會成為攻擊目標」。 除了惡意的網路評論,右翼團體甚至直接在華人社區舉行集會,高喊驅趕中國人的口號,並一度與中國店主發生衝突,需要警方介入。

華人社群的無奈與隱忍

面對這波愈演愈烈的敵意,許多在韓中國公民和華人感到無奈,他們表示正遭受來自政治言論、社交媒體仇恨言論和街頭騷擾的歧視。 一些華人餐廳老闆對於自己被針對感到莫名其妙,認為大多數當地華人甚至不關心南韓政治,不明白為何自己會成為攻擊目標。 根據南韓司法部2020年的一項調查,南韓約有70萬朝鮮族中國居民,許多人表示他們在獲得公共服務和公平勞動權利方面面臨持續的挑戰,且經常感到被南韓媒體歪曲。 在這種氛圍下,許多在韓中國居民表示已經學會了保持沉默,因為「如果我們想繼續在這裡做生意,就必須學會低頭」。

結語:撕裂中的社會呼喚理解

南韓總統大選前的反華潮,不僅是政治操弄的體現,更折射出社會中潛藏的裂痕。當敵意言論四起,無辜的華人社群,特別是賴以為生的餐廳業者,成為這股情緒的直接受害者。這種將特定群體作為政治替罪羊的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的分裂與不安。 要弭平這股仇恨,需要政治人物負起責任,停止煽動對立;社會各界也應提高警覺,辨識並抵制仇恨言論與歧視行為。只有理解與包容,才能讓在南韓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的華人,擺脫恐懼,重拾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