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禁收國際生 港三大學爭取AI人才特別支援

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無數學子的留學夢籠罩上陰影。當美國哈佛大學傳出禁止招收國際學生的消息時,不啻於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所常春藤盟校在全球學術殿堂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子。一旦大門對國際學生緊閉,其影響波及之廣,令人始料未及。

巨變的風暴眼:哈佛「禁招令」的真相

關於哈佛大學「禁招國際生」的消息,根據近期報導(註:這裡指的是根據搜索結果中日期為2025年5月的資訊),源於美國政府的一項決定,指責哈佛未能遵守相關法律要求,並引述了包括「助長暴力、反猶主義以及與中國共產黨協調」等嚴厲理由,撤銷了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這項決定意味著哈佛不僅無法再招收新的國際學生,連目前正在該校就讀的國際學生,如果無法轉學至其他符合規定的院校,也可能面臨失去合法身份的風險。

這與2020年夏天因應疫情、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針對「僅提供線上課程」的學校所發布的、後來因訴訟被撤銷的國際學生居留限制令不同(雖然那次事件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並促使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提起訴訟並最終成功)。 這一次的「禁招令」(根據近期報導的描述)似乎更為直接和嚴厲,矛頭直指哈佛大學本身,並涉及了更為複雜的政治和社會因素。

對於懷揣著哈佛夢、或是已經在哈佛求學的國際學生而言,這無疑是晴天霹靂。他們可能面臨學業中斷、簽證失效,甚至是必須離開美國的困境。這場風暴不僅擾亂了他們的學術規劃,更對他們的人生軌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香港學府的溫情呼喚:打開學術的另一扇窗

就在哈佛「禁招令」引發全球高等教育界震動之際,香港的多所大學迅速做出了回應,向這些受影響的國際學生伸出了橄欖枝。這不僅體現了香港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視野和對全球學術人才的重視,也為處於困境中的學子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出路。

香港科技大學(HKUST)是首批公開表態的學府之一。他們迅速發出聲明,邀請目前在哈佛大學就讀的國際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已收到哈佛錄取通知的學生考慮轉學至科大。 科大表示,此舉是為了應對全球學術環境的變化,並強調學校致力於營造多元化、世界級的學習環境,希望受影響的學生能夠在科大無間斷地繼續他們的學術追求。

緊隨其後,香港城市大學(CityU)和嶺南大學(LingnanU)也相繼表達了接收受影響學生的意願,並提供了特定的支援措施。這三所大學的積極響應,為那些前路不明的哈佛學子點亮了一線希望。

城大與嶺大:特殊支援的具體展現

針對受哈佛「禁招令」影響的國際學生,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在提供入讀機會的同時,也特別強調了為他們提供特殊支援,以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和銜接學業。

香港城市大學雖然在一些早期的報導中沒有直接點名哈佛,但明確表示會考慮接收受海外政策影響的學生。 針對轉學本科生,城大表示可能會考慮以「Advanced Standing I」錄取,這意味著學生在入讀時可以獲得學分豁免,從而縮短畢業所需的時間。 轉學生的最低畢業要求會根據其獲得的學分豁免情況而定,通常會有所降低。 這種學分轉移的靈活性對於已經在哈佛完成部分學業的學生尤為重要,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因轉學造成的學業損失。雖然搜索結果中關於城大更詳細的特殊支援措施不如科大和嶺大多,但其接收轉學生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支援,體現了對學生個體情況的考量。同時,香港教育局也鼓勵本地大學利用放寬非本地學生招生限額的政策,積極吸引這批優秀學生。 城大的行動也符合了教育局的這一號召。

而嶺南大學則更為具體地推出了「轉學生專屬申請通道」,明確關注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在美留學生可能面臨的簽證和政策挑戰。 嶺大強調,此舉旨在為全球優秀學子提供靈活的入學機會和博雅教育體驗。 他們特別說明,通過這個專屬通道申請轉學的學生,可以享受簡明的轉學流程。 申請條件相對寬鬆,持有認可大學學位或在認可大學完成至少一年本科學習的學生均可申請。

在特殊支援方面,嶺南大學提供了個性化的學分轉移政策,這對於來自不同學術體系的哈佛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能夠確保他們的已修讀學分得到合理的評估和轉移,避免重複學習。 此外,嶺大也將提供學術支持,幫助轉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課程體系。 考慮到國際學生可能面臨的簽證和住宿問題,嶺南大學也明確表示會提供簽證協助和住宿安排,努力為學生實現學業的無縫銜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表示,嶺大願以深厚的學術底蘊、跨文化的學習環境以及個性化的學術支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守護他們的求知之路。

除了上述兩所大學,香港大學(HKU)和香港中文大學(CUHK)的轉學政策也被提及, aunque它們的政策是針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轉學生,而非特為哈佛受影響學生設立的專屬通道(至少在搜索結果中沒有看到針對哈佛的明確專屬通道,但港大提到了接收QS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前50大學的轉學生)。 但它們的存在也提供了更多的轉學選項。香港科技大學的「無條件錄取」和「專責團隊」支援則更為突出。

雙向的機遇:香港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香港高校對哈佛受影響學生的敞開懷抱,不僅是出於學術互助和人才吸引的考量,也反映了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獨特優勢。近年來,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和人才流動的新趨勢,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吸引更多優秀的非本地學生前來就讀。放寬非本地學生招生限額等政策,正是這一努力的體現。

對於這些哈佛學子而言,選擇來香港繼續學業,也有其吸引力。香港擁有數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提供優質的教學和科研資源。 同時,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為國際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習和生活體驗。相較於其他地區,香港在地理位置、文化習慣等方面與內地及亞洲地區更為接近,對於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而言,適應成本可能更低。 此外,香港的簽證政策對於非本地畢業生也相對友好,為他們在畢業後留港發展提供了便利。

這場由哈佛「禁招令」引發的學術風波,意外地為香港高校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實力、吸引頂尖學生的機會。通過提供便捷的轉學通道和切實的支援措施,香港的城市大學、嶺南大學以及科技大學等,展現了它們的開放姿態和對全球學術人才的渴求。

困境中的溫暖與前行

哈佛大學的「禁招令」(根據近期報導)無疑給無數國際學生的夢想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然而,在學術的道路上,困境往往也能催生新的機遇。香港高校的及時回應和特殊支援,為這些優秀的學子們提供了寶貴的「備選方案」,讓他們得以在學術的旅途上繼續前行。

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所提供的學分轉移、簡化流程、以及針對性支援,無不體現了對學生個體需求的關注。它們不僅僅是簡單地提供一個入學機會,更是努力為學生搭建一個平穩過渡的橋樑,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新的學術環境,減輕因突發變故帶來的壓力和焦慮。

這場突發事件也提醒我們,全球學術格局並非一成不變,地緣政治、政策調整等因素都可能對學術交流和學生流動產生影響。對於學生而言,保持資訊靈通,了解不同地區的教育政策和院校選擇,變得尤為重要。而對於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更具韌性和吸引力的學術體系,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

香港高校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可以說是對其國際化程度和應變能力的有力證明。它們的積極行動,不僅贏得了潛在轉學生的關注,也提升了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形象。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這些從風暴中心轉移到香港的學子們,能夠在這裡找到新的學術沃土,繼續綻放他們的才華。而香港的高校,也將在與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的互動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學術生態,邁向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雨,但也可能是一次雙向奔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