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下的無聲殺手
仲夏炎炎,當城市人在冷氣房中躲避熱浪時,有一群人卻必須在烈日下與汗水為伍,他們是支撐起城市骨幹的建築工人。然而,這份辛勤背後的風險,有時卻是致命的。一宗地盤工中暑死亡的悲劇,不僅帶走了一條寶貴的生命,更揭開了這個行業在面對極端天氣時,潛藏的安全漏洞與責任盲區。死者家屬那句「其實唔使死」的沉重控訴,像一把尖刀,直插人心,質疑的不僅是特定工地的管理,更是整個行業對生命安全的態度。
生命的最後請求
想像一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溫度計的數字不斷攀升,濕熱的空氣幾乎凝固。一位地盤工人,也許正彎腰搬運重物,也許正站在沒有遮蔽的高處作業。汗水模糊了雙眼,心跳加速,身體發出了危險的訊號。那一刻,他向身邊的工友發出了最簡單也最急迫的求助:希望買一瓶水。這是一個多麼微小的請求,卻承載著生命最後的渴望。然而,悲劇最終發生了,這條鮮活的生命,在最需要救援的時候,未能獲得足夠的支持而殞落。工友間的互助固然重要,但面對高溫下的生理極限,個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這簡單的買水請求背後,折射出的是現場是否存在足夠的補水設施?是否有定時的休息安排?管理人員是否密切關注著工人的狀況?
家屬的泣血質問:為何無法避免?
親人的離世,無疑是家屬心中最深的痛。而當他們得知,死者在臨終前曾發出求助,而這場悲劇或許本來可以避免時,那份痛苦便被巨大的憤怒和不解所取代。家屬對「大判」(主要承建商)提出了沉重的批評,認為其存在不作為,沒有履行應有的職責。「其實唔使死」這句話,道盡了他們的悲憤與無力。他們或許認為,如果工地有更嚴格的高溫作業指引、更頻繁的休息時間、隨手可得的飲用水源、以及對工人狀況更主動的監測,這一切就不會發生。這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控訴,更是對所有承建商、僱主發出的警示:在地盤這樣的危險環境中,安全絕非口號,而是必須落實到每一個細節的責任。家屬的質疑,迫使我們去審視,在高溫天氣下,現行的勞工安全保障是否足夠?執行情況又是如何?
高溫下的風險與僱主責任
建築地盤是中暑高危場所之一。工人在戶外長時間體力勞動,容易導致體溫調節系統失效,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中暑是嚴重的健康問題,可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根據勞工處的職業安全健康指引,僱主在高溫環境下有責任採取措施,保障工人的健康與安全,包括但不限於:提供足夠的飲用水或電解質飲品、安排定時休息、提供陰涼的休息區、調整工作時間、密切監測工人的身體狀況以及提供相關的健康教育和培訓。
作為工程的「大判」,主要承建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負責工程的整體進度與品質,更對整個工地的安全負有首要責任。這包括制定和執行安全規章、協調各個分判商(判頭)的安全措施、提供必要的安全設施與資源。當有工人因高溫而倒下,大判的責任便無可迴避地擺在眼前。家屬的批評,正指向了大判可能存在的疏忽——是否制定了有效的高溫應對措施?這些措施是否真正落實到位?是否對分判商或前線管理人員進行了足夠的監督與要求?一條生命的逝去,不僅是工人的個人不幸,更是對安全管理系統的嚴峻拷問。
從悲劇中學習與改變
這宗令人痛心的地盤工中暑死亡事件,必須成為推動改變的契機。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工程進度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最基本的人道關懷與安全保障。首先,必須檢視現有的高溫作業指引是否足夠具體和嚴格,並確保其得到切實執行。這不僅依靠勞工處的巡查,更需要承建商建立內部嚴格的監管機制。其次,工地現場必須提供充足且容易獲取的飲用水和陰涼休息區,這不是額外的福利,而是基本的生理需求保障。第三,應加強對工人的熱疾病預防教育,提高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並鼓勵他們或工友在感到不適時立即報告。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建立一種重視生命的工地文化。讓安全意識深植人心,讓每一個管理者和工人都明白,任何進度都比不上一條鮮活的生命重要。
生命的價值,不應在汗水中消逝,不應在高溫下枯萎。那位逝去的工人,他最後的請求,以及家屬「其實唔使死」的控訴,是給所有相關方的警鐘。願這份沉痛的教訓,能換來更完善的制度、更負責的管理,讓所有在烈日下辛勤工作的靈魂,都能獲得應有的保護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