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景邨石屎剝落砸傷幼童緊急送院

一道無情的暗影:山景邨石屎剝落傷童事件的深層啟示

晨光熹微,學童們背著書包,腳步輕快地走在通往知識殿堂的路上,他們稚嫩的臉龐上充滿了對新一天的好奇與期待。然而,2025年5月23日的屯門山景邨,這份尋常的溫馨卻被一聲突如其來的巨響打破。景華樓外牆一塊石屎應聲剝落,猶如一道無情的暗影,瞬間籠罩了無辜的生命。一塊約2吋乘2吋的碎片,從高處墜下,反彈擊中一名5歲女童的臉部,她正走在前往附近幼稚園的途中。原本活潑可愛的面容,剎那間被傷痛所佔據,家人的焦急與心疼,也隨著救護車的呼嘯聲,一同被送往屯門醫院。這不僅僅是一宗意外,它是一個刺痛人心的警示,揭示了潛藏在城市肌理中的危險,以及我們對「家」的定義應有的反思。

危險的日常:石屎剝落的普遍現象

石屎剝落,對於許多居住在老舊樓宇的香港居民而言,並非聞所未聞的詞彙。它像是一個潛伏的幽靈,時不時地在城市的角落現身,提醒著我們建築物的老化問題。這一次,山景邨景華樓的事件,再次將這個被忽視的日常危險血淋淋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雖然這次擊中女童的石屎碎片面積不大,但其從高處墜下的衝擊力不容小覷,對一個幼小的生命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輕描淡寫。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些剝落事件屢見不鮮?除了時間對建築物的侵蝕,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水泥結構逐漸老化、龜裂、鋼筋鏽蝕膨脹,導致保護層剝落,還有哪些深層原因?根據過往的報道,我們可以窺見一二。例如,2015年山景商場亦曾發生石屎剝落擊傷途人的事件。更甚者,2025年銅鑼灣一幢大廈的外牆石屎剝落,擊中男途人,而屋宇署早在五年前就已發出強制驗樓通知,卻未獲遵辦。這些事件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樓宇維修和保養的不足。

責任的灰色地帶:誰該為老化建築負責?

在香港,許多老舊屋苑,特別是參與「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其管理和維修責任落在業主立案法團身上。然而,法團的運作是否高效,業主們的維修意識是否足夠,資金籌措是否順暢,這些都可能成為維修保養工作的阻礙。山景邨於1983年入伙,樓齡已高,設施日久失修的問題在2020年已有街坊反映。雖然區議員曾指出景麗樓地下的行人通道街磚拱起,路面凹凸不平,容易絆倒學童,顯示邨內公共設施的確存在老化和損毀情況,但外牆的維修則更為複雜,需要專業的評估和龐大的資金。

當業主法團未能有效履行維修責任時,政府部門的角色和介入時機變得至關重要。屋宇署作為監管機構,雖然強調維修樓宇是業主及法團的責任,但在必要時也會介入處理。然而,「必要時」的定義和介入的速度,往往牽涉到公眾安全的底線。銅鑼灣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發出了強制驗樓通知,未能有效督促業主遵辦,依然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這揭示了在責任分配和執行層面的灰色地帶,以及相關條例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政府近期已就檢討《建築物條例》展開諮詢,建議針對不遵辦驗樓通知引入定額罰款,並大幅提高涉及外牆部分的罰款,甚至引入新罪行,針對因不遵辦驗樓通知導致傷亡或財物損毀的情況。這些修例建議反映了當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試圖加強執法力度,但其成效仍有待觀察。

傷痛的迴響:對社區安全的深刻反思

山景邨的事件,不僅是對受傷女童及其家人的傷害,更是對整個社區安全的一記重擊。一塊小小的石屎碎片,引發的是廣泛的擔憂:我們居住的大廈是否安全?我們的孩子每天上學經過的路徑是否存在隱患?這種不確定感,侵蝕著居民的安全感和對社區的信任。

幼稚園位於景華樓附近,每天都有大量的學童經過該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對周遭環境的危險認知能力較弱,因此更容易成為意外的受害者。這次事件提醒我們,在評估和處理樓宇安全問題時,必須將周邊環境和人流情況納入考量,特別是靠近學校、遊樂場等兒童聚集區域的建築物,其外牆維護更應被列為優先事項。

除了即時的維修和加固,更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確保樓宇的定期檢查和維修得到落實。這包括簡化強制驗樓程序、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援和技術諮詢、加強對業主和法團的宣傳教育,以及在必要時政府能夠更迅速、更有力地介入,代辦緊急維修工程並追討費用。

前行的路:共建安全宜居的社區

山景邨石屎剝落傷童事件是一次令人痛心的經歷,它再次敲響了城市安全的警鐘。這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意外,而是長期累積問題的集中體現。我們需要從這次事件中汲取深刻的教訓,正視老舊樓宇帶來的安全挑戰,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這需要政府、業主、法團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快修例步伐,完善監管機制,並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援。業主和法團應提高安全意識,主動承擔維修責任,定期檢查和維護樓宇。社會各界也應關注樓宇安全問題,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

願那位受傷的女童早日康復,願所有穿梭於城市巷陌的生命都能平安無虞。山景邨的這道暗影,希望能成為我們警醒的光,照亮前行的路,指引我們去彌補那些裂痕,加固那些鬆動,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