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險勝通過特朗普AI減稅法案

當一項法案在國會殿堂中僅以毫釐之差驚險闖關,它承載的不僅是政策的重量,更折射出其背後複雜的政治角力與社會脈動。唐納·特朗普總統任內,被他譽為「大而美」的減稅法案,在美國眾議院的投票結果,正是這樣一個扣人心弦的時刻。這項法案,全名為《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of 2017),在2017年11月16日於眾議院以227票贊成、205票反對的結果獲得通過,隨後在參議院也以51票贊成、49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闖關成功,並最終於2017年12月22日由特朗普總統簽署生效。直到近期,與其延續相關的討論和新的「大而美」法案提案再次浮現,於2025年5月22日在眾議院以215票贊成、214票反對的極其微弱優勢再次通過相關稅收與支出法案,凸顯了其持續的爭議性與深遠影響。這不單是一份財政文件,更是一份企圖重塑美國經濟版圖的雄心,其通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戲劇性的政治劇。

浴火重生的稅改提案:何謂「大而美」?

這項被冠以「大而美」之名的稅改法案,核心在於對美國的稅收體系進行自198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整。特朗普政府及其共和黨盟友認為,高稅率阻礙了美國企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只有大幅減稅,才能刺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這份法案的主要內容涵蓋了企業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多個層面,其目標是多重的:刺激經濟、簡化稅制、吸引海外資金回流.

企業稅方面,法案將企業所得稅率從35%大幅下調至21%。這是法案中力度最大、也最具爭議的部分之一。支持者認為,這能讓美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鼓勵企業將海外利潤匯回國內,並增加在美國本土的投資。法案還對企業海外利潤匯回設置了一次性較低稅率,鼓勵企業將滯留在海外的資金帶回美國。此外,還包括允許企業購置資產當年全額費用化等措施.

個人所得稅方面,法案雖然維持了現行的七個稅率級距,但對其中大部分級距的稅率進行了下調,最高稅率從39.6%降至37%。同時,法案也大幅提高了標準扣除額,旨在簡化報稅流程並減輕部分納稅人的負擔。然而,法案也取消或限制了一些列舉扣除項目,例如對州和地方稅(SALT)的扣除設定了上限,這對高稅負州的居民影響較大,也成為共和黨內部在此次最新相關提案討論中的分歧點之一. 法案還提高了遺產稅的豁免額,對富裕家庭更為有利.

此外,法案還觸及了其他領域,例如取消了奧巴馬健保中未強制納保的罰款(儘管這並非直接的稅收條款,但對醫療體系有顯著影響),並包含了對部分政府開支的調整. 特朗普近期再次提出的相關「大而美」法案,更涵蓋了小費和加班費免稅、增加邊境安全和國防支出等內容.

狹路相逢的政治博弈:眾議院的驚險一哩路

這項被寄予厚望的減稅法案,在眾議院的闖關過程可謂異常艱辛。227票贊成對205票反對,這微弱的優勢,清晰地反映出美國政治的兩極分化以及共和黨內部在某些條款上的意見不一。

民主黨人幾乎一致地對法案投下了反對票。他們認為這是一項「劫貧濟富」的法案,主要讓企業和富裕階層受益,而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幫助有限且可能是暫時性的. 他們也對法案可能導致的巨額財政赤字表達了嚴重擔憂. 近期關於延續部分減稅條款的提案再次面臨類似的批評,無黨派機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相關法案可能在未來十年內使聯邦債務增加數萬億美元.

即便是力推法案通過的共和黨內部,也存在著分歧。一些來自高稅負州的共和黨議員對州和地方稅扣除上限的規定感到不滿,擔心這會損害他們選區居民的利益. 近期關於相關稅收提案的討論中,這一問題再次成為焦點,甚至有共和黨議員因此投下反對票. 黨內不同派系之間的協調和妥協,在法案推進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議長為了爭取足夠票數,不得不在最後時刻進行條款修改.

這種微弱的投票結果,不僅是數字上的差異,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哲學和社會價值觀的碰撞。一方強調通過減稅釋放市場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則擔憂減稅會加劇不平等,並對國家財政造成長期壓力。這場拉鋸戰的結果,是共和黨在團結黨內力量、克服分歧後,在眾議院勉強贏得了這場關鍵戰役。

法案的落地與迴響: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波瀾

法案的通過並生效,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經濟層面,支持者認為企業稅的降低刺激了投資和就業. 在法案生效後的幾年裡,美國經濟確實呈現出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失業率也降至歷史低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曾預測,該法案將大幅提升經濟增長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企業也確實將部分海外利潤匯回了美國.

然而,批評者則指出,經濟增長並非全部歸功於減稅,且減稅帶來的效益更多地流向了企業股東和高收入者. 減稅對普通家庭的助益相對有限,且部分個人所得稅的減免條款並非永久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法案大幅增加了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 財政狀況的惡化可能對美國的信用評級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金融市場的擔憂.

社會層面,法案關於州和地方稅扣除上限的規定,引發了部分高稅負州居民的不滿,被認為是對這些地區的「雙重徵稅」. 而關於健保等福利項目的調整,也觸發了對社會公平和弱勢群體保障的討論.

國際層面,美國企業稅率的大幅下降,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稅收競爭,一些國家也考慮或已經採取了類似的減稅措施,以避免資本外流和吸引投資. 這對全球稅務體系和跨國企業的投資決策產生了連鎖反應。

餘音繞樑的爭論:未來稅改何去何從?

特朗普「大而美」減稅法案的通過,是美國稅收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然而,圍繞這項法案的爭論並未隨著其生效而平息,反而成為未來稅改討論的起點。

法案中部分個人所得稅的減免條款將在2025年底到期,這意味著國會需要在到期前決定是否延續這些條款. 近期眾議院通過的相關法案,正是為了延續並調整部分2017年法案的條款. 圍繞這些條款的未來走向,勢必再次引發激烈的政治辯論。民主黨可能會尋求取消或修改對富裕階層有利的條款,並主張增加對中低收入家庭的稅收優惠;而共和黨則會力爭永久化企業和個人減稅措施,認為這是維持經濟競爭力的關鍵.

此外,法案對財政赤字和國債的影響,將是未來任何稅改方案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在債務不斷攀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減稅對經濟的刺激作用與維護財政可持續性之間的關係,是擺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嚴峻挑戰.

特朗普「大而美」減稅法案在眾議院的微弱通過,是美國近年來政治和經濟領域一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它既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力量對比的體現,也是兩種不同發展路徑的選擇。這項法案及其引發的持續討論,將繼續深刻影響美國的經濟走向和社會面貌。無論未來稅改如何演變,2017年那個驚險通過的瞬間,都將作為美國稅務史上一個重要的註腳被銘記。這場關於稅收、經濟和國家未來的討論,遠未結束。